本报记者 李祺瑶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与北京市政府签署框架协议,总部落户北京;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等公布,多个北京展览在列;《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博物馆发展报告》等系列成果发布……昨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一系列好消息从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上传出。
同时,2025北京博物馆季拉开序幕,这一“城市节日”将持续至10月。
“联盟”总部落户北京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是中国等10国发起的首个文化遗产领域政府间国际组织。2023年成立以来,联盟获得亚洲国家和亚洲域外国家的积极响应和参与,目前已有成员国、伙伴国和观察员国20个。此次签署协议,标志着该联盟总部正式落户北京。
该联盟将支持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支持北京参与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相关国际会议以及专题交流活动,并在科学研究、社会实践、人才培养、文化交流等国际交流合作领域加强与北京的合作。
此次落户也将为北京国际文化遗产交流合作提供重要平台和渠道优势,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推动首都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
重磅大展陆续推出
主会场活动还公布了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名单,首都博物馆的“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北京通史陈列”入选。该展于2024年2月焕新,展出旧石器时代至近代的各类文物近1000件(套),增添近年来北京地区考古新发现、北京史研究新成果等。另外,北京奥运博物馆荣获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特别奖。
首博展览部副主任章文永介绍,配合2025北京博物馆季,首博本馆和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还将推出“峇峇娘惹的世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峇峇娘惹文化展”“河北易县大北城出土金银器展”等。
2025北京博物馆季,由北京博物馆月升级而来,在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拉开帷幕。“各区和近300家博物馆,将一起推动博物馆与旅游、商业、演艺等深度融合。”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白崇说,“博物馆季每月设定主题,展览月、科技月、文创月、研学月、教育月、收官月将轮番登场。京津冀三地博物馆也将联动推出一系列展览和社教活动。”
大运河畔上演“博物馆之夜”
作为主会场活动之一,“步步皆景·博物馆之夜”昨晚在大运河畔拉开帷幕。观众乘船夜游千年运河,沿途游览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感受光影中的城市副中心,遥望“文化粮仓”“森林书苑”“运河之舟”三大文化设施。
在漕运码头的“市民寻宝文化市集”,近50家特色摊位迎客。国家自然博物馆、北京天文馆、孔庙国子监博物馆等30余家博物馆、艺术馆展卖特色文创产品,10余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场秀技艺。观众还可参与投壶、猜灯谜、皮影表演等体验活动。
当天,2024年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最新数据等成果发布。截至2024年底,我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较上一年增加213家,实现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免费开放率91.46%;2024年举办陈列展览4万余个、教育活动51万余场,接待观众14.9亿人次。
另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博物馆发展报告(2022-2023)》显示,36家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博物馆共举办1675个展览,其中2023年度展览总数达967个,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智慧观展
国家自然博物馆昨天举办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呈现自然科学文化传承与数字技术融合的“未来范式”。AI文创拍照一体机、微生物互动观察设备等智慧工具,帮助参观者更好认识自然。图为小朋友体验AR(增强现实)技术与小恐龙数字人导览系统。本报记者 程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