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5月18日讯 (记者 阿妮尔)今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当天,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围绕主题,开展了城市生活美学体验、自然生态科普节主题展、“观形怡情 赏韵传神——馆藏观赏石集萃”特展等系列活动。
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与游客参与打卡。通过科普展览、互动体验环节,活动搭建起博物馆与公众沟通互动的桥梁,加深了公众对博物馆的了解与认同,充分展现了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中的使命担当。
内蒙古是古生物化石资源大区。近年来,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不断强化古生物保护和研究职能,先后在赤峰市南部、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地区、鄂尔多斯市查布地区、巴彦淖尔市巴音满都呼地区、阿拉善盟马鬃山和吉兰泰地区、乌兰察布市大红山地区以及乌海市乌达地区开展了十多个古生物化石调查与保护项目,为掌握全区化石资源状况、推进原址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其中,“周氏近柱齿兽”相关研究为哺乳动物中耳演化提供了证据链;恐龙新属种“百年鸳鸯龙”的发现为了解恐龙生态习性提供新证,也为研究窃蛋龙类多样性与演化历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强化馆际交流合作,先后与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亮丽北疆 逐绿而行——内蒙古绿色矿山特展”“来草原‘赶海’——中国南海贝类特展”“熊猫时代——邂逅黑白精灵”等多个临展。
上一篇:第四届内蒙古兵团文化艺术季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