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科学报
也许是因为我对各种阴谋论不屑一顾,居然不知道安德鲁·韦克菲尔德这样一位“著名人物”,直到在《欺骗世界的医生:“反疫苗运动之父”与一场跨越世纪的医学骗局》中才一睹其“风采”。
?
这部科普纪实著作的作者是布莱恩·迪尔。他在前言开宗明义地指出:“安德鲁·韦克菲尔德,那个声名狼藉的医生,曾因医疗不当、欺诈且‘罔顾’孩子们遭受的痛苦而被起诉,最终被吊销行医执照。”韦克菲尔德在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刊发的论文“最终被判定为‘完全是伪造的’并被《柳叶刀》撤下,他的行医生涯也就此结束”。随后,作者便一点点揭示出整个事件的全过程。
“反疫苗运动之父”
韦克菲尔德出生于英国一个医生世家,本有望成为一名外科医生,但他觉得自己更适合科研,便就职于英国皇家自由医学院。他在1993年4月发表论文,声称在克罗恩病(胃肠病的一种)患者肠道中发现了麻疹病毒,并认为这种病毒来自麻疹疫苗。
接着,事情有了戏剧性的推进。有患儿母亲联系上韦克菲尔德,声称孩子罹患自闭症,同时伴有肠道疾病,她认为这都是麻疹疫苗的副作用。或许是这件事给了韦克菲尔德启发,他开始寻找病例,深入“研究”,并于1998年2月28日在《柳叶刀》发表相关论文。韦克菲尔德宣称他发现了新型肠脑综合征,推测该病是由麻腮风,即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引起。换言之,疫苗使大量孩子患上了自闭症。自此,韦克菲尔德的疫苗之战正式拉开帷幕。
本书作者对上述过程做了细致周密的调查,这让我们看到,韦克菲尔德是如何在一系列“研究”中造假的。
有时我们对学术造假有所误解,以为硬把1加1说成3或者把“阴性”说成“阳性”才算造假,但事实远非这样简单。比如韦克菲尔德会把在社会服务机构“登记”的自闭症患者人数修改成所谓“自闭症发病率”;又如自诉病情时,患儿家长受到强烈诱导,12人中有11人声称孩子在注射疫苗后出现自闭倾向,韦克菲尔德认为比例过大容易引起怀疑,最终改成看似可信的8/12。这些窜改,引导着结论走向了可怕的境地。
就这样,韦克菲尔德这个“没有病人的医生”,凭空给自己冠以大量显赫头衔,并与一名逐利的律师合作,对患儿进行各种检查和“治疗”,一时间声名鹊起。
不是没人提出质疑。英国胃肠病学教授安妮·弗格森指出,韦克菲尔德寻找患儿病例的方式不妥,这会造成选择性偏差。但韦克菲尔德以公然撒谎的方式回应了这一质疑。好在医学界有基本共识,皇家自由医学院最终将他辞退。
韦克菲尔德被辞退后,被允许以个人名义继续研究,但他志不在此,而是前往美国“放飞自我”,大放厥词。再次被揭露后,他更是在欺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让患儿母亲不要相信医生而是相信直觉,甚至借助各种偏颇的宣传、对公共卫生政策的反对和抗议,把矛头指向所有疫苗,从严重的误导性研究一步步发展成有意欺骗。这使得疫苗注射率严重下降,一些流行病发病率再次回升,而作为“反疫苗运动之父”的他却过上了豪华的生活。
科学需要严谨论证
本书作者迪尔是英国的一名记者,对上述事件单枪匹马地追踪了数年。由于韦克菲尔德本人和相关人员不肯接受采访,他只能依靠各种资料和部分当事人的回忆来厘清真相。从英国到美国,从文字报道到电视节目,对一个个事件进行分析,对资料逐字逐句地验证。
用迪尔自己的话说,他只是为了寻找真相。当然,在他的身后有正义的支持与声援,包括医学专业人、科研人员、理性的公众、公允的法律规则、幡然醒悟的患者。
当然在追寻过程中,也让人看到一些令人伤感的侧面,在探讨疫苗受害者时很难单纯相信患儿家长。有些绝望的家长,或是为了获得赔偿,或是出于对责任的恐惧与逃避,在他人诱导甚至自我诱导下道出“真相”,书里例证中有些患儿的自闭表现实际出现在注射疫苗之前。
这些并非不可理解,然而医学工作者有义务辨明真相。1974年1月英国医生约翰·威尔逊曾发表论文,认为百白破,即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三联疫苗会造成儿童脑损伤,可谓轰动一时,最终却证明这一研究并不正确。但是,那些貌似站在民众利益一边的“良心科学家”,更容易博得公众的同情。即便在韦克菲尔德被彻底揭露之后,依旧有不少人支持他,类似的情形如今仍然存在。这本书不仅揭露了一场疫苗谣言,我们还从中看到了人性的弱点。
科学中大胆猜测没有问题,但需要严谨地论证。
一直以来,我们过多地强调科学家突发奇想与灵机一动,并且在科学教育上予以鼓励,却忽视了坚苦卓绝的研究过程。其实科研工作没有这么简单,它需要严格的科学训练和长期的论证过程。想法固然重要,但具体过程也许没有那么浪漫。
这样一本超过450页、长达34万字且充满各种医学和生化名词的厚重著作,我居然端坐一天逐字逐句读完了。作者以层层剥茧的方式揭露了一个时空跨度极大的重大事件。就个人来说,我支持安全正确的疫苗政策,反对妖魔化疫苗的倾向;但作为读者,阅读此书时,依旧秉持一种理性客观的态度,不预设任何立场,只是跟随作者一步步地去探寻真相。
下一篇:有些辣椒自带“降辣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