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冯海宁(媒体人)编辑 / 柯锐 校对 / 赵琳
▲“为表所困”既是基层减负之困,也是基层治理之弊。图/IC photo上午发通知下午就要交,身份证号就有6种填报要求,相同信息重复填、多头报,有的地方一年要报送的表超2200份……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一段时期以来,因填表报数催生的怪象频出,成为基层负担中的顽瘴痼疾,饱受诟病。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负担重有其客观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上级有关方面的“任性”或“懒政”,要求基层干部干这干那,甚至用各种考核逼着基层干活。其中,“一个身份证号就有6种填报要求”是这种现象的缩影。
从常识角度来推测,一个身份证号无非是两种填法,一种是完整填写以保证数字准确,一种是隐藏其中的四位数字以保护公民隐私。但据受访社区干部介绍,有的要求填写完整,有的要求隐藏中间6位数,有的要求隐藏最后8位数等,竟多达6种填法。
这无疑增加了基层负担,为填表要占用很多时间和精力,也造成了纸张、油墨、打印机浪费。比如有单位打印机每半个月要换一次墨盒,两年多用坏三台打印机,就是填表报数乱象造成的财力消耗。那么,上级有关方面如此折腾基层干部究竟为哪般?
原因是,“表”出多门,上面每个“婆婆”各有各的要求。即便每种要求都有其理由,但对基层工作而言,造成了极大压力。要知道,填表报数只是基层工作任务之一,除此之外工作千头万绪。部门存壁垒,信息难交互,也是造成这种乱象原因之一。
另外,上午发通知下午就要交,类似内容重复填写五六遍,也是上级不顾及基层干部工作压力的缩影。前者看似是高效率表现,但对基层干部来说需要加班工作,甚至为赶时间“统计加估计”,造成数据失真。后者是各图各的方便,不管基层负担。
对此乱象须整治。近年来,中央出台系列举措,坚决反对随意填表报数的形式主义做法,各地探索治理初见成效。其中江西试点推进“一表同享”改革,全面摸排梳理省市县拟需基层填报的常规表单,纳入目录清单,没纳入清单的须“一事一报备”。
从试点情况看,其有效解决了基层干部“为表所困”的问题。在吉安市青原区,县级职能部门想让基层填表,要先在县大数据中心备案,再经县委办、县政府办审批,大量报表任务被“拦截”。更重要的做法是,以技术手段推动信息共享,实现常用数据“自动抓取”。
因为这种“自动抓取”解决了相同信息重复填、多头报问题,“解放”了基层干部双手,减轻了基层压力。应该在全国推广这种经验做法,使之成为基层减负利器。当然还需要配套其他改革,如统一规范填表报数标准,可防止“身份证号6种填报”要求等现象。
除了用技术手段破解基层干部“为表所困”外,更要从源头治理,即把上级有关方面对基层进行乱摊派、乱指示、乱要求的权力关进法治笼子。比如,针对填表报数,应该拿出清单且通过统一渠道分配给基层填报,坚决禁止各部门擅自向基层摊派。
同时,根据统一渠道分配的任务清单,来为基层配置人力物力,使基层人力与事项相适应。对乱摊派、乱要求的上级责任人要严肃处理。例如,某地一部门以督促工作进展为由,竟要求下级单位每日手工统计上报本可以从系统提取的数据,被严肃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