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航之翼
2025年5月9日,全球航空业迎来重磅交易:
达美航空(Delta)豪掷3.3亿美元,拿下加拿大第二大航司西捷航空(WestJet)15%股份;
大韩航空(Korean Air)紧随其后,以2.2亿美元购入西捷10%股份,二者合计持股25%。
更耐人寻味的是,达美还计划将手中2.3%的股份(价值5000万美元)转让给合资伙伴法航荷航(Air France-KLM)。
若交易获批,天合联盟(SkyTeam)三大巨头将共同成为西捷股东,形成“北美+亚太+欧洲”的三角资本网。
一、全球民航业:兼并重组进行时
过去几年,全球民航遭遇史无前例的冲击,各家航空公司纷纷亏损,在这种情况下,破产、重组、兼并案例层出不穷。
如今全球民航业已然复苏,但疫情带来的冲击仍持续深刻影响着这个行业。
许多航空公司的日子并不如人意,甚至比过去更差。
比如国内有几家小型航空公司,日子非常艰难,欠债、被起诉、司法冻结、法人代表被限高等事件屡屡发生。
全球民航业,破产、重组、兼并依然持续发生。
在美国:
阿拉斯加航空收购夏威夷航空,成为美国第五大航空集团。
捷蓝航空收购精神航空遇阻,精神航空遭遇债务危机,已经退市并申请破产保护。
在欧洲:
英国国际航空集团收购西班牙欧罗巴航空。
汉莎航空收购意大利航空。
在亚洲:
大韩航空与韩亚航空重组.
当下,全球民航业的联合重组仍在进行当中。
此次达美、大韩、法荷三大航空巨头联手收购西捷航空,可谓是意在长远。
二、三大航空巨头战略意图:低成本航空成“香饽饽”
达美航空是美国三大航空巨头之一,从营业收入来看,则是全球第一大航空集团。
2024年排名财富全球500强的237位,民航业的第一位。
法荷航空是欧洲三大航空巨头之一。
2024年排名财富全球500强的496位,民航业的第六位。
2024年度:
达美航空运输旅客超2亿人次。
营收616.43亿美元,净利润34.57亿美元。
机队规模1292架。
法荷航空运输旅客9795.5万人次。
营收314.59亿欧元,净利润4.89亿欧元。
机队规模574架。
大韩航空:
营收121.6亿美元,净利润9.4亿美元。
机队规模168架。
西捷航空成立于1996年2月29日,是一家廉价航空公司,航线主要是卡里加里、爱民顿、基隆拿、温哥华和温尼伯。
西捷航空是加拿大第二航空公司,也是最大的廉价航空公司。
目前拥有139架飞机,全部为波音机队,其中:
132架B737飞机
7架B787飞机
此番三强大收购,可谓是意图长远。
1.打造达美的北美“护城河”
达美与西捷的合作始于2011年的代码共享,此次入股是双方合资计划受阻后的“曲线救国”策略。
通过股权绑定,达美可深度整合西捷在加拿大-美国航线95%的流量市场,巩固北美跨境航线主导权。
达美航空首席执行官埃德·巴斯蒂安表示:“投资西捷航空这样的世界级合作伙伴,符合我们两家公司的利益,并确保我们继续专注于为美国和加拿大的旅客提供世界一流的全球网络和客户体验。”
2.实现大韩的跨太平洋野心
大韩航空瞄准西捷在温哥华、多伦多的枢纽优势,计划加密首尔-北美航线,并通过西捷的国内网络触达更多加拿大二线城市。
大韩航空董事长赵源泰则认为,此举将“增强跨太平洋连接性,创造长期客户价值”。
3.天合联盟的“抱团”取暖
达美、大韩、法航荷航同属天合联盟,此次资本联姻实为联盟内部资源整合的缩影。
通过共享西捷的航线网络,三方可在星空联盟(Star Alliance)和寰宇一家(Oneworld)的夹击中,抢占北美-亚太-欧洲的中转客流。
三、行业暗流:低成本航空的未来之路
西捷航空作为加拿大低成本航司龙头,凭借灵活运营和高效成本控制,在疫情后快速复苏。
不过,近些年来,北美廉价航空公司日子并不好过。
一方面,通货膨胀引发成本的上涨。
另一方面,服务方面又不具优势。
因此,面临着业绩下滑的挑战。
但西捷航空作为加拿大的航空公司,也具有一定优势。
加拿大是世界陆地面积第二大的国家,高度依赖空中交通。2024年,加拿大航空市场规模达33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七。
自2019年以来屡创两位数增长,成为继印度航空市场之后增速第二高的市场。
达美与大韩的入股,将赋予西捷两重优势:
一是资金输血:5.5亿美元注入可加速机队更新与航线扩张;
二是网络协同:接入天合联盟全球网络,开发拉丁美洲新航线;
当然,交易仍需过三关:
一是2.3%股权转让需要获法航荷航的最终批准;
二是加拿大监管审查;
三是Onex集团的控制权平衡,原控股方仍保留话语权)。
这场交易或掀起新一轮并购潮,当巨头们不再满足于代码共享,股权投资将成为绑定利益、对抗风险的终极武器。
四、对中国民航业的启示
实际上,达美航空最早青睐的股权合作方是东航。
达美航空也持有东航的股权。
达美航空、东方航空一起联手入股法荷航空。
也就是说,达美、东航、法荷才是更加匹配的三大区域的合作伙伴。
当前,全球民航业都在走整合、出清之路,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
可惜的是,如今只有中国民航业还处于极度内卷状态。
2025年一季度业绩,几乎所有的航司业绩都在下滑。
除了高铁冲击、OTA影响之外,关键是供需关系。
航空公司数量众多,多、小、散、杂特征明显。
过去几年里既没有因疫情而破产一家航空公司,也没有利用此次危机整合过一家航空公司。
民航业既没有整合,更没有出清。
如今民航业虽然迎来了复苏,但难言肯定有好日子。
因为过度竞争下的行业,过的必将是苦日子。
民航业急需如2002年般的一次大整合,急需再来一次顶层设计,高层推动的大整合。
或者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该倒闭的倒闭,该破产的破产,该收购的收购。
中国民航业,赶快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