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盛宴,也是一场贵州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融合戏”。
5月17日,来自贵州省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残疾人工作者、视力障碍者,以及贵州省残疾人康复中心的听障儿童,身着盛装登上贵州“村T”舞台走秀。巴黎残奥会游泳“三冠王”杨洪、在多届残奥会游泳比赛屡获奖牌的杨光龙也走上T台,为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言。
贵州省残联举办“积善贵州·融耀同行——美丽追梦人时尚之夜”活动在第三十五次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积善贵州·融耀同行——美丽追梦人时尚之夜”活动在黔东南州凯里市苗侗风情园举行。以“平等、融合、共享”为价值导向,贵州省残联将“残疾人励志+残疾人文创产品+公益助残”等元素融入贵州“村”字品牌,通过系列文体活动的举办,展示残疾人朋友永不服输的竞技精神、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梦想的勇敢追求,进一步推动残疾人文化事业发展。
残疾人游泳运动员杨光龙(左一)、陈洁(中)、杨洪(右一)走秀背后,非物质文化遗产力量生生不息
台江县的残疾绣娘张艳梅,带着一件名为“万物祥生”的苗族鼓藏衣走上T台。
苗族鼓藏衣是苗族重大的祭祖仪式上的盛装,手工土亮布为底,绣着苗族祖先姜央和央妹的传说故事,绣着苗寨生活中常见的花鸟虫鱼,还绣着苗家人极为珍爱的吉宇鸟和吉祥云勾。
张艳梅3岁时因脊髓灰质炎而双腿残疾,却如同山间的蓝靛草般蓬勃生长。她创办起民族民间服饰织锦工艺厂,吸纳当地留守或残疾的妇女从事刺绣加工。
同张艳梅一道而来的,还有她的母亲潘玉珍。这位年近80岁的老人,多年前为给女儿治病,曾背着大包大包的苗绣远走他乡,后又身着苗族盛装,走上美、英、法、加拿大等国的T台,成为最受瞩目的“东方老奶奶”。
潘玉珍牵着孙辈,和女儿张艳梅擦肩而过,习惯性地相视一笑。
残疾绣娘张艳梅(右一)和母亲潘玉珍(左一)在贵州“村T”舞台丹寨县排莫村的60后蜡染手艺人杨而朗,自幼跟随母亲学习传统蜡染技艺,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绣、浸染剪裁,奈何在不惑之年,她失去了右手臂。她又用左手重新拿起蜡刀,将心里最美好的愿望通过画作呈现。她爱上描绘飞鸟的翅膀,想象自己也能自在翱翔。
杨而朗的孙女杨正秋,身着轻盈飘逸的蜡染长裙,斜挎着鱼形背包,脖子上的银项圈叮当作响。
丹寨县排莫村蜡染手艺人杨而朗的孙女杨正秋(左一)小姑娘自8岁开始研习蜡染技艺,每个寒暑假都充满意义。起初,线条有些颤抖、生涩,在祖母耐心指导下,蜡刀渐渐在她手中变得听话起来。一笔一画,都带着对祖先的敬畏、对自然的崇拜。
这些残疾家庭的故事,叫做“自强不息”,也叫做“代代相传”。
一位肢残者尝试走秀对美的追求,不分残疾和健全
听力障碍者杨琳、罗巧云平生第一次穿着苗族服装。
“贵州”这个手语词汇,是通过模仿苗族银项圈形成的。从学到这个词开始,穿着苗族服装的心愿,就像一颗种子被埋进心里,如今终于开花。
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第三中学的盲人教师刘芳,由志愿者带着走上“村T”。她曾拥有光明,却因视网膜色素变性而渐渐失明。失明后的10余年,她依旧坚守在教育事业一线。
穿着民族服装,她声情并茂地朗诵诗句。正如刘芳在小说里所写的那样:“一条河在地面奔腾时是一条河,在地下流淌时还是一条河,最后他们都奔向了大海,在那里,他们的灵魂是平等的”。
肢残者刘文燕在彩排中贵州省残联工作人员刘文燕,穿戴着假肢,伴随悠扬的芦笙,独脚跃动跳绳。每一次跳跃,都仿佛在与重力进行对抗。
她的人生,同样不乏对抗和勇气。
刘文燕幼年遭遇车祸而被截肢,梦想“找位跟我脚一般大的肢残者,合伙买鞋”,于是她将对单只鞋的困惑写在“知乎”里。她的声音,很快被有同样烦恼的人捕捉。
中国残联旗下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也开始关注,联合多方于2021年10月22日推出“一只鞋计划”。包括锐步在内的7家品牌参与其中,以半价向肢体残疾人士出售单只鞋。在中国,实属首次。
改变或许只有一点点,但对于单腿被截肢者来说,却是整个生活。
这场“村T”,同样是种改变。无论生命遭遇何种残缺,都无法阻挡其对美的追求与对生活的热爱。
观众拍摄蜡染风格的服饰残健融合,将有怎样的未来?
灯光忽然变得黯淡。“村T”舞台两侧观众打开手机闪光灯,仿若浩瀚星海。
星星点点中,天籁般的童声响起。
毕节市纳雍县的盲童李玉顺唱起原创歌曲《一直在这里》。听完歌曲开头那句“那时候我们,在人海中相遇”,来自北京的游客章女士便流泪了。他们几天前自驾进入贵州,从榕江县看完“村超”,朝着“村T”奔赴而来。
现场工作人员为盲童李玉顺铺设盲道“与这场特别的T台秀相遇,与这位天使般的小朋友相遇。”章女士说,清澈的童声,承载着无尽的纯真与力量,让她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坚韧。此外,打动她的,还有贵州省残疾人康复中心“萤火之光艺术社”的孩子们。
得益于人工耳蜗的植入,他们才走出无声世界。他们的听觉年龄比健全孩子晚,听力、语言、认知、词汇都必须努力加速赶超。4岁的周知一,已能流畅地背诵整首岳飞的《满江红·写怀》。她穿着一袭红色剑侠服,自信而从容。
手语老师教观众比“谢谢”的手语不少游客也带着孩子来观看“村T”。看到孩子跟着手语老师认真地比划着“我爱你”“谢谢”等手语,凯里市民李先生很欣慰,“希望他永远心怀善意,永远赤诚明朗。”
贵州省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残健融合”的理念,已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残健融合的未来,必将充满希望与温暖。期待年轻一代以开放与包容的姿态,为推动残健融合的进程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平等与尊重中绽放光彩。
本网记者:李思瑾
一审:曹 轶 王 琰
二审:林 萌 袁小娟
三审:李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