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对切实保障残疾人平等权益、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对残疾人积极追求人生梦想提出殷切希望。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国有约8500万残疾人,党中央对残疾人事业“格外关心、格外关注”。从文化生活,到制度保障,再到促进就业等,在各领域为广大残疾人提供平等参与机会。在文化生活方面,各地各部门不断打造面向视障群体的专业化书店,聚焦视障群体的文化生活。在制度保障方面,打造残疾人专项福利制度,不断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截至2025年3月,全国共有2043.96万名残疾人领取了残疾人两项补贴。在促进就业方面,重塑“残疾人能就业、可贡献”的社会认知。2024年全国城乡新增持证残疾人就业51.2万人,全国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总人数为914.4万人。在促进教育方面,自2014年起,教育部门连续11年为盲人考生在高考中提供盲文试卷,近5年来,全国每年走进大学校门的残疾学生超过3万名。
扶残助残彰显社会文明,残疾人事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合力推进。大爱无疆、仁者爱人,关心残疾人,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2025年5月18日,是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各地纷纷开展务实的扶残助残善举,彰显了中华民族厚德载物、仁爱包容的崇高品格。近年来,在城市、在乡村、在残疾人身边,不同年龄、不同领域、不同身份的爱心人士以善行义举托起了残疾人的梦想,理解和支持残疾人事业,让“平等、融合、共享”的价值导向渐入人心。尤其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地利用科技创新成果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我国肢体残疾人超过2400万名,为了让科技更好赋能残疾人,各地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紧密协作,从实验室的前沿理论研究到工厂生产线的精细制造,再到临床应用的反复调试优化,让许多截肢者受益。各地持续开展助残志愿行动,以行动传递温暖,用爱心凝聚力量,为残疾朋友撑起一片更加晴朗的天空。
面对困难挑战,广大残疾人要积极追求人生梦想,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积极贡献。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无数残疾人以非凡的意志和才华突破生理局限,在科学、艺术、思想等领域留下深刻印记。广大残疾人以他们独有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坚强者的自信、奋斗者的风采。广大残疾人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以不懈的奋斗去创造,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尊重,展现出自强不息的时代风貌。我国千千万万残疾人活跃在工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条战线上,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自1991年首次全国自强模范表彰至今,选树残疾人自强模范,不是简单的荣誉赋予,而是一场意义深远的精神播种。残疾人事业是“春天的事业”。新时代新征程,自强不息,同沐暖阳,共享春光。(张若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