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此前我对建阳知之甚少。《中国校园文学》今年在京外设立的第一个青苗辅助计划写作基地就是建阳。授牌期间还要给当地的孩子们做一场有关阅读与写作的讲座,邀我去讲。
临行前上网检索,才知道,这座闽北小城曾经有个大名鼎鼎的宋慈。知道宋慈是因为著名电视连续剧《大宋提刑官》,这部剧就是改编自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
再查,建阳的另一个大名人是朱熹。朱熹虽然祖籍江西,但是青年时期参加乡试,自报籍贯就是建阳,后来也在建阳度过了人生大部分时光。晚年更是在此兴教讲学,著书立说,程朱理学在此发扬光大。
建阳还是建本之乡,是宋代三大刻书中心之一。建本与浙本、蜀本齐名,是自宋代产生于建阳的古籍。中国印刷术起于唐而盛于宋。建阳的雕版印书业起步于唐末五代勃兴于宋,朱熹与弟子们注释的古代文献,就是在建阳刻印出版并广为传播。
我哪里是去讲课,分明是走进历史的尘烟寻踪觅影。
到达建阳已是黄昏。入住地竹枝横斜,花影重重,蛙声载道,茶香袅袅。当地友人指着暮色中的景致说,苏轼的那首《惠崇春江晚景》描绘的就是此地,画僧惠崇就是建阳人。哦,又一个意外的文化邂逅。
第二天的讲座地在建阳实验小学。整个讲座过程中,孩子们热情高涨,互动频繁,在最后的答疑环节,更有孩子抛出了一些令我诧异的问题。坐在大礼堂最后一排的一个男同学问:“写作文的时候为什么总要写情感?怎么样才能让作文有情感?”
我得知他才上四年级。整个讲座期间,他座位虽远,却一直在目不转睛地听着我讲,认真至极。
讲座结束,我在校门口等车来接,恰逢学校放学。一众孩子们安安静静地走出来。我一眼瞅到了刚刚提问的男同学,就招手让他过来,问他是不是要回家,他马上摇摇头:“去书吧。”
去书吧做什么呢?“看书啊。”
书吧在哪里?“就在街口啊,不过,我们今天约着去另外一家。同学说那里有新书。”
难道大家都去书吧?男同学一边回身指着不远处的几个同学,一边朗声说:“嗯,他,她,还有好几个。”
“你们怎么这么喜欢看书呢?”我随口而出的一句话,马上让这个男同学扑哧笑出声来,他招手喊来了等候在旁边的同学:“老师问咱们为什么喜欢看书呢?”
马上笑语四起:“在朱子的老家,不看书哪行呢?”他们还反客为主,向我发起了提问:“知道朱子的学生都有谁吗?知道‘悬灯相望’是说的谁吗?就是朱子和他的学生蔡元定啊,就发生在那边的那座山上……”
这些我真不知道,窘迫之际,幸亏接我的车开了过来,算是替我解围。回望那群孩子,感觉汗颜。我忽然意识到,我好像对自己的故乡有些什么名人轶事一点都不熟悉,这里的小孩子怎么就知道那么多呢?随口就问开车的师傅,他并不是当地人,而是主办方从福州调度来的。他笑道:“他们建阳人爱书是刻在骨子里的,爱书敬书,崇文尚读,而且从小抓起。”
又问,这里的书吧真的很多吗?司机师傅使劲点点头:“在建阳城里随便走10分钟,就会有一个书吧,他们要打造城市10分钟书吧圈。你看前面就有一家。”
目光所及处是建阳一中学外围的一圈门头房,全部打通,摆了桌椅和书架,书目看上去很琳琅。门楣上挂着“潭阳书舍”的牌匾。书吧内座无虚席,有两鬓斑白的老者,有乳臭未干的孩童,有朝气蓬勃的青年人,都在俯首痴读……
听说过城市10分钟商圈、10分钟早餐圈……10分钟就有一个书吧,还真是第一次听说。
“你有没有注意到建阳城里最多的标语是什么?”
“啊?是什么?”
“是‘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啊。”
车窗外正有一处广告牌,立在繁花丛中,上面果真是这一行字。司机说那是一处城区公园,他再次放慢速度:“我知道这个公园里也有一个公益书吧……”
建阳城里城外,果真有许多书吧。这座闽北小城,竟将全民阅读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
耳畔不只有风声、鸟鸣、水流,还有琅琅读书声,那声音穿山涉水自宋代理学兴盛之时而来,汇聚当下市井烟火之气,融合时代进步之音,环山绕水,浸润着这座建溪之北、武夷山之南的小城。
如此说来,建阳就是一座大图书馆。每一间书舍都是文化的灯塔,每一册典籍都是智慧的种子,而每一个捧读的身影,都在续写着这座“活态图书馆”的不朽传奇。
下一篇:多举措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