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网
我的家庭世代生活在内蒙古赤峰西拉木伦河沿岸,祖训只有简单的8个字:“以诚立世,以勤生根”。这是刻在桦树皮上的传家宝,更是像草原一样辽阔的精神遗产。
父亲总是在天还没亮透时就叫醒我。毡房的木门吱呀推开,青草的香气混着晨露的清凉扑面而来,他牵着我的手走向草原深处的高地。“看那达乌苏淖尔湖的冰,太阳出来就化了,但化冻的水会让牧草长得更旺。”他指着渐渐亮起来的天空,眉毛上还挂着白霜,“人活着就该像这太阳,每天都要把日子照得亮堂堂的。”他会在暴风雪里找一整天,只为归还牧民丢失的马具,那时我明白,“诚实”两个字,比草原上的银饰还要珍贵。
母亲的纺锤是家里最温暖的风景。她坐在火塘边织毛衣,驼毛线在手里翻飞,火光映着她鬓角的白发。“你爷爷当年赶车走商道,遇到暴风雪里迷路的人,把自己的干粮给了人家,人家要拿钱感谢,他说‘牧人不图回报,只图心安’。”她的故事伴着纺锤的响声,织进了厚实的围巾里,也织进了我的心里。记得有一年接小羊羔,一只失去妈妈的小羊羔在雪地里叫,母亲把它裹在自己的皮袍里,用体温暖了三天三夜,直到小羊羔能站起来吃奶。
在草原上,父母的教导从来不是空泛的说教。春天修补草场时,父亲教我分辨芨芨草和沙蓬,“每棵草都是草原的孩子,伤害它们就是伤害我们自己。”我们跪在刚发芽的草地上种沙打旺,手被草根划破,他却说:“牧民的手就该有泥土的味道,就像马的蹄子该沾着草原的露水。”秋天打草时,他总要留一些草给过冬的黄羊,“草原上的万物都是一家人,不能把好处都占尽。”这些话像刻在骨子里的印记,让我懂得什么是对自然的敬畏。
离开草原去城市那年,母亲在我的行李里缝了一个绣着马头琴图案的香囊。在钢筋水泥的高楼里,当有人让我在工作中 “变通”一下,父亲归还马具时的认真模样就会浮现;当加班到想偷懒时,母亲在油灯下缝补马鞍的背影就会出现。那些在草原上学到的道理,就像母亲织的毛衣,在陌生的环境里给我温暖和力量。
现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每次带他们回草原,都会指着远处的羊群说:“真正的勇敢不是征服,而是像小草一样,经得起风吹雪打,也懂得感谢阳光雨露。”孩子们摸着母亲新织的挂毯,上面绣着祖辈骑马护送商队的故事,这是最好的家风课,不用言语,却让草原的精神在他们心里扎根。
西拉木伦河还在日夜流淌,草原上的故事也在不断续写。家风就像草原上的星星,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路。它不是写在纸上的条文,而是父母用行动教会我们的做人道理,是刻在心里的诚实、勤劳和敬畏。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生态环境监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