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增进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和文化基础。实际上,以文化引领、推进民族共同体构建的思路古已有之。作为蒙元时期重要的诗人及政治家,耶律楚材提倡“以儒治国”,试图通过儒家政治伦理弥合严重的民族矛盾,为国家重塑稳定的一体化根基。
兼容并包:文化归属与文化认同
作为辽朝皇族后裔,耶律楚材自幼通晓契丹文字和文化,具备极强的民族自豪感。他曾在诗文中歌颂其九世祖:“皇祖辽太祖,奕世功德积。弯弓三百钧,天威威万国。一旦义旗举,中原如卷席。”然而,耶律楚材出生之际,辽早已为金所代。其父耶律履在金朝为官,官拜尚书右丞,家族很早就接受了汉文化,因此耶律楚材在成长过程中亦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这一复杂的民族身份使得耶律楚材不同于传统汉族士大夫,未被“夷夏之辨”的观念所束缚;同时相较于同时期众多的少数民族官员,耶律楚材对中原文化的了解与接受程度都更高。可以说,耶律楚材以一己之身融会了五代辽金以来数个世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经验,这使得他能够超越民族身份,在狼烟四起风云激荡的大时代里寻求实现“大一统”之政治理想的途径。
1218年,在金朝大厦将倾之际,耶律楚材正式接受成吉思汗的征召,踏上北上觐见之路。即使是在效力于蒙古政权之后,他与那些被“掠夺财富的强烈欲望及征服新土的宗教狂热”驱使的蒙古人仍然有明显的差异。他注重文化的留存和“仁义”的推行。据史书记载,蒙古大军攻克灵州时,“诸将争掠子女财币,公(耶律楚材)独取书数部、大黄两驼而已。既而军士病疾,唯大黄可愈,所活几万人。”这些特点在他获得一定执政权之后更鲜明地体现于他所提出的各项治国之策上。
以儒治国:文化策略与政治实践
耶律楚材推崇“以儒治国”,在文化建设以及人才选拔等方面都极力维护与推广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原文化。1236年,经窝阔台汗批准,耶律楚材在燕京、平阳两地设立了编集经史的机构,随着燕京编修所与平阳经籍所的设立,这两个地区的文化出版事业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讲学之风随即盛行。此外,为进一步解决任用儒士的问题,1237年,耶律楚材上书窝阔台汗:“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业,非积数十年,殆未易成也。”建议采用科试的办法选拔有用之才。这次考试在次年戊戌年进行,因而又被称为“戊戌试”,其“以经义、词赋、论分为三科……得士凡四千三十人,免为奴者四之一。”本次科试,不仅在客观上保护了中原地区的大批知识分子,使其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得以提升,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才选拔制度的完善,为元朝统一后正式设立科举制度提供了经验。
文化铸魂:文化共同体的优越性与时代性
耶律楚材力图在辽阔的疆域内,打破基于血缘等先天因素的民族身份等级制之束缚,建立起一套崭新的思想话语、管理体制和评价体系,以期借此稍为弥合不同民族间的巨大矛盾与裂痕,重新铸造一种能够将各族各地人民容纳其中的新的文化机制。这个过程犹如冶金,将不同质料不同性质的矿石扔进文化之熔炉,方能去除其杂质,提炼其共性,最终将它们融为一体,淬炼成全新坚硬的合金体。耶律楚材意识到,个体的充分发展有赖于稳定而强大的共同体。而对于人的存在状态的关注和维护,不仅是建构文化共同体的重要出发点,也是其中的应有之义和独特优势。
在纷繁的世界格局中,当共同体以同一面貌、同一声音来应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时,必须坚定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的根基在于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构建与凝练而成的,它不仅承载着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更关乎着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正是主体性的确立,使得民族在传承与创新自身文化时有所依归,在吸收与借鉴外来文化时有所取舍,从而在时代更迭中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与延续性。
虽因时代局限,耶律楚材的实践仅止步于有限范围,未能竟建成文化共同体之全功,但他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仍足以彰显文化在建构民族共同体的伟业中可能具备的强大力量。放眼当下,在我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对文化主体性及文化认同的强调,使文化进一步成为凝聚多元群体、塑造共同意识的关键力量。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 宋旭红 张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