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共青团网
2025年“五一”假期,青年群体以特有的消费理念和创新活力,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晋动力,展现出青年消费群体蕴藏的蓬勃生机与巨大潜能,预示着青年消费正从短期流量变现转向与城市发展共创的长期价值,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近期,团中央权益部联合相关专家团队对“五一”期间的青年消费现象做了调查和分析。
现象:透视青年消费新特征
“‘五一’假期青年消费现象呈现3个新特征:第一,‘文化+’消费更受追捧;第二,青年是消费者,更是创造者;第三,消费社交引发广泛共鸣。”相关专家指出。
西安大唐不夜城汉服妆造借“丝路敦煌”主题走红,带动汉服产业营收暴涨;深圳南头古城“蒸汽朋克”主题咖啡实验室将广式凉茶文化与特调咖啡结合,推出“廿四味美式”,单日销售额超5万元;漫展上《哪吒》IP的“谷子摊位”一抢而空。在众多青年主理人眼里,消费场所已转为文化实验场,青年可亲身参与、动手实践,全方位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北京樱桃斜街27号的“如愿”手作小店,游客小吴和她的朋友正在店主的指导下,一笔一画勾勒着漆扇纹路。此刻,她们不仅是消费者,更是参与者、创造者,她们想让自己的每一次消费都成为独特的体验和持久的记忆。
武汉轻工大学3D打印团队在青春市集上推出定制创作课程,首日咨询量爆棚,吸引众多亲子家庭与科技爱好者。
在这些新兴场景中,青年将消费场域重构为“创意实验室”,实现商业空间与个体创造力的深度互哺。
在上海,一群青年相约遛机器狗,这场看似荒诞的行为艺术实为精准的社交货币制造。他们说:“我们买的不是硬件,是进入未来科技圈层的通行证。”与传统的“买买买”不同,青年消费不只是为了得到一件商品,更是为了和别人共度一段美好的时光。从漫展的周边交换,到拍照“搭子”的互助,再到新潮运动的共享,年轻人的购买行为与社交偏好深度绑定,正在用新的消费方式满足社交需求,不仅对消费服务的个性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赋予了消费场景更多情感价值,勾画出“为热爱付费-以消费聚友-用圈层增值”的社交路线图。
趋势:解码青年消费新观念
“相较于传统的消费观念,青年群体的消费观念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形成了新的消费趋势,一是功能属性向情感价值迁移,重塑消费决策逻辑;二是当期效用重构消费优先级,自我投资成新刚需;三是信用杠杆驱动消费升级,平衡负债与体验需求。”相关专家指出。
研究显示,青年消费决策中,情绪价值跃升为“通用货币”,超40%的支出流向情感满足领域。“演唱会特种兵”压缩日均餐费至50元,却愿为3000元演出票“激情买单”;网红餐厅“氛围感溢价”达常规餐饮3倍仍一座难求;拥有众多拥趸的“丑娃”泡泡玛特,逆袭的玄学正是Z世代“反传统审美”的叛逆心理和“丑到要用一辈子治愈”的内心慰藉。青年消费重心从“实物占有”转向“情绪占有”,功能属性逐步沦为情感体验的陪衬。
成都将东郊记忆的夜晚留给了青年夜校,这里没有规矩的课桌,推开的每扇门就像打开的一份礼物,让“去班味”的青年在复古的厂房里抽枝发芽、“重启人生”,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就是最大的资本。27岁的程序员小张深夜不时刷新着购物车,他等待的是一块标价上万元的限量滑雪板。面对朋友“一块板子这么贵值吗”的质疑,他回应:“它的真正价值,是创造了我在崇礼雪场上竞速的瞬间——潇洒、满足、成就感全浓缩在那几秒。你说值不值?”青年以“活在当下”的姿态重构消费优先级,主动调整资产配置策略,减少对房产等长期固定资产的投入,转向文旅+运动、演出+美食、学习新技能等即时体验、自我提升式消费。
在普遍接受“适度负债”的同时,青年更注重理性边界。国货手机品牌直播间里“国补后还能分12期享新品”弹幕刷屏,“每天少喝一杯奶茶就能提前一年用上新手机”,让小林果断下单。信用卡、花呗、白条从“应急方案”升级为解锁品质生活的“体验资本”,青年在“先享后付”中实现消费升级,又通过定期还款维系财务平衡。
建议:探索扩大内需新路径
“青年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正不断激发市场活力,为扩大内需探索了新路径。为此,提出三条建议:第一,为青年消费空间‘筑巢’;第二,用技术和服务激活青年;第三,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生态。”相关专家指出。
武汉市汉阳区推出青春市集生活节,摊主们纷纷表示:“汉阳的支持,让青创之路更有底气。”江苏盐城新弄里潮玩文化街区汇聚“食、游、购、娱、体、展、演”多元业态,融入小众创意青年小店,为青年提供个性化消费选择和专属乐享空间;成都“24小时青年社区”带动夜间消费增长75%;长沙“文和友怀旧电竞馆”让游客在复古街机厅里体验80年代游戏的同时品尝小龙虾。青年消费行为已深度嵌入“适青空间”,通过场景创新、产业链延伸和价值观共振,这种“空间引力”正在重塑内需增长逻辑,从单纯刺激购买转向培育持续消费生态。
专家团队表示,青年群体的消费趋势往往标志着产业升级的方向,消费服务生态系统与科技的不断融合创新,会进一步激发青年群体内在消费潜力。
河南新乡大学生用短视频带火的“胖东来式服务”,吸引全国游客前来体验,超市单日客流突破15万人次。小红书平台显示,“五一运动打卡”话题浏览量居于高位,北京某营地假期营收同比翻番,教练资源供不应求,与营地配套的限量版装备在电商平台的销量也大幅增长。青年通过各类新媒体不断释放数字化需求,促使供给端加速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从而带动整个消费链条的全面转型。当技术穿透消费链路、服务连接情感需求时,青年消费将不仅仅是经济行为,更成为推动内需的结构性力量。
数据显示,青年发展型试点城市的“五一”消费增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惠青政策红利直接激发青年消费潜力。杭州萧山区升级“萧然青才卡”,提供运动场馆、加油代金券等专属福利;四川攀枝花启动“青年友好日”计划,35周岁以下青年在50家示范店铺享受专属折扣,吸引超10万人次消费,带动销售收入500余万元;成都推出“青年创业地图”,改造200个低成本创作空间;青岛设立“Z世代文旅创新基金”支持沉浸式戏剧等新业态发展;南京开通“青年夜归专线”覆盖商圈与大学城。
相关专家指出,城市竞争的下半场,是谁能更好地理解年轻人,通过“政策精准度+服务温度+平台广度”,为他们提供创作、社交、自我实现的舞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围围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17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