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山东主会场活动上,济宁市以《深入挖掘文化富矿 打造儒家文化气派的“博物馆之城”》为主题的经验分享引发关注。济宁以博物馆为媒介,将沉睡千年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带走的现代文化体验,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了生动样本。
在多数城市仍将博物馆视为静态展陈场所时,济宁率先突破传统定位,将博物馆从“收藏过去”的场所升级为“激活文化”的引擎。大运河微山湖博物馆、河道总督署展示馆等新地标,不仅填补了专题博物馆的空白,更通过建筑语言重构城市文化记忆。正在推进的鲁国故城遗址博物馆,尝试将考古现场、文物展陈与周边文旅业态一体化设计,形成“遗址公园+博物馆”的沉浸式体验区。
值得关注的是,济宁市博物馆取得文物修复、研学旅游等收费资质,标志着文博机构从财政依赖向自我造血转型。通过沉浸式产品开发、文创设计大赛等实现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打通了文化资源与市场需求的通道。2项全省文创一等奖作品,证明了儒家文化IP完全具备市场化开发的潜力。
如何让国有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协同发展?如何使专业机构与公众形成互动?济宁的“三个共建”模式提供了答案。
“馆馆共建”通过联盟机制实现资源流动。33对结对帮扶中,国有大馆向小馆输出策展、修复技术,非国有馆则贡献特色藏品与灵活机制。这种“以强带弱”模式,避免了非国有馆因资金不足而沦为“僵尸馆”。
“馆校共建”让博物馆成为第二课堂。邹城博物馆的“漫‘话’邹鲁”课堂,通过可移动的文博教具,将孟子“民本思想”转化为青少年能理解的互动游戏;市博物馆“家乡的古建筑”社教项目,则带领学生用3D打印技术复刻孔庙构件。当博物馆教育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创造”,文化传承便有了持久生命力。
“馆企共建”的探索更具前瞻性。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的VR全景展厅,让汉画像石“动”了起来;与旅游企业联名的“孔子周游列国”数字藏品,则让年轻人在虚拟世界中触摸历史。这种“文化+科技+商业”的融合,正是博物馆未来发展的方向。
济宁的经验不仅在于建设了多少座博物馆,更在于它如何用现代语言诠释传统文化。《汉画像石上的孔子与鲁礼文化拓片展》赴江苏、甘肃、新疆等多地巡展,孟子思想展走进韩国首尔展出,打破了地域界限。用画像石中的宴饮场景解读“礼”的实践,以孟子语录对比中韩儒家伦理的异同,这种“轻文物、重阐释”的策展思路,解决了地方博物馆精品文物有限的痛点。济宁的“云展览”“短视频文物日记”等尝试,让博物馆突破物理围墙。王杰纪念馆等13家A级景区博物馆,更将红色教育与文旅体验相结合,实现“参观——研学——消费”闭环。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重点强调在快速变化社会中,面对文化身份的守护、创新和重构等新任务,博物馆如何明确自身角色,积极应对各种机遇与挑战,与时代同频共振。济宁市各级博物馆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围绕活动主题,策划推出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展览与活动,借助线上线下融合的传播矩阵,持续扩大国际博物馆日的社会影响力,激发文博行业消费新活力。
济宁通过深挖儒家文化资源,构建起覆盖文物保护、学术研究、展览展示、教育传播、文创开发的完整生态链,其"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科技赋能"的发展模式,为同类城市文博事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
当一座城市将博物馆视为文化基因的解码器、社会教育的实验室、产业创新的孵化器时,传统文化便能真正“活”在当下。未来,随着鲁国故城遗址博物馆等项目的建成,这条“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的济宁路径,或将为更多城市提供参考。(评论员 杨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