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走红毯仪式是每年上海科技节的启动环节,今年的科学红毯秀与往年不同,三款人形机器人也受邀参加。今天上午,2025上海科技节在张江科学会堂拉开帷幕,30多位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中学生科创代表走上红毯,通过视频直播成为上海市民关注的明星。与他们一同走上红毯的,还有上海傅利叶公司研发的GR-2和N1机器人,以及上海智元公司研发的“远征A2”机器人。它们的闪亮登场,让市民听到了“具身智能时代”日益临近的脚步声。500多个上海中小学生提出的“科学好问题”,也是科技节期间张江科学会堂的一大看点。如何用基因编辑技术去除病变细胞?量子纠缠未来能否实现超光速通信?这些问题来自“天问杯”学生好问题征集活动,以悬挂、光影和展板形式出现在公众眼前,体现了挖掘儿童和青少年好奇心、培养他们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价值。
智元通用产品线总裁王闯和“远征A2”机器人参加科学红毯仪式。
要传承怎样的科学家精神
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袁钧瑛、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常委张玉花、国际科技传播学会主席赵淑京……今天走上科学红毯的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可谓星光熠熠。市科委介绍,30多位红毯嘉宾分为12组,涵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科技传播等维度,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人才集聚效应。嘉宾走红毯期间,人工智能和扩展现实(XR)等技术的运用让这场仪式“虚实融合”,给观众带来了富有视觉冲击力的沉浸式体验。在张江科学会堂的穹顶广场,一块大屏幕上呈现出科技与艺术融合的虚拟空间。科技节主办方为每位嘉宾定制了“AI红毯”,利用动作捕捉和交互技术,将现场采集到的嘉宾运动数据投射到“AI红毯”上。蒲慕明、袁钧瑛两位院士走到红毯中央时,遇到了大模型生成的年轻时的自己,并与年轻时的自己拥抱。
袁钧瑛院士与大屏幕上的影像互动。
“本届上海科技节与往年相比,更加突出传承科学家精神、培养科学思维,也更加突出市民对前沿科技的体验。”市科委科普处负责人说。在传承科学家精神方面,蒲慕明深有感触。“西方科学家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追求科学的初衷上有区别。”这位著名神经生物学家说,“很多西方人研究科学,是追求个人兴趣和个人成就,以自我为中心。而忘我精神一向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重要特征,我们仰慕的很多传统知识分子,都充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在他看来,让中国年轻人传承科学家精神,就要传承这种传统知识分子的情怀。国人景仰钱学森、华罗庚、竺可桢等老一辈科学家,不仅是因为他们取得的科研成就,更是因为他们对社会的无私奉献。“我们培养的科学家,不能只为个人兴趣和个人成就而奋斗,还要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有志于解决世界上面临的各种问题。”蒲慕明说。
三台人形机器人走上红毯
与傅利叶、智元公司三位高管一起走上红毯的,是三台人形机器人。傅利叶研发的GR-2通用人形机器人高1.75米,重63公斤,全身有53个自由度。它搭载公司自研的执行器和12自由度的灵巧手,具备灵活的上肢操作能力和强劲的动力系统。与它同时走上红毯的N1开源人形机器人,是个身高仅1.3米的“小可爱”,它为全球机器人和具身智能开发者提供了一个开放创新的技术基座。
傅利叶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顾捷、傅利叶副总裁曾翔与两台人形机器人走上红毯。
两台机器人不仅步履稳健,还在红毯上向观众挥手致意。此时,大屏幕上出现了巨型虚拟机器人,它与GR-2和N1呼应,也向观众打起了招呼。“人形机器人在红毯上缓缓走过,展现了它的运动能力和未来无限可能性。”傅利叶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顾捷感慨道,“上海科技节是市民了解前沿科技、体验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此次人形机器人亮相红毯,既是对‘人机共融’理念的诠释,也是在市政府支持下,上海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成果的一次展示。”“远征A2”机器人走上红毯后,还打了一套太极拳。“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这个身高1.69米的人形机器人一边用语音介绍太极拳,一边摆动双臂,打出多个招式,还挺有板有眼。智元通用产品线总裁王闯希望,通过这次展示,让更多人见证“人形机器人时代”的到来。目前,这一未来产业在快速发展,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变革。比如,在一些重复性、危险性工作岗位代替人类,为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成为展厅讲解员和汽车4S店销售员,给人们带来各种人性化的科技体验。
“远征A2”机器人表演打太极拳。
“问启未来”启发科学思维
为了启发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的科学思维,“问启未来——上海科技节开幕展”今天在张江科学会堂举行。这个展览以“问题驱动创新”为理念,展示近年来上海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及其探索历程,并联动“天问杯”学生好问题征集活动,将主办方遴选出的500多个问题集中呈现,鼓励中小学生从生活观察、学科交叉、未来想象等维度提出科学问题。引力波具有波粒二象性吗?评委对上海高中生提出的这个问题赞赏有加。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封松林说,波粒二象性是高中物理的一个知识点,提问者将它与引力波关联,触及到引力的基本物理特性,体现出较强的科学思维能力。目前,科学界对“引力波是否具有波粒二象性”尚无定论,值得青少年未来投身科研,去探索它的答案。
“问启未来——上海科技节开幕展”在张江科学会堂举行。
目前,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主办的高中生“好问题”评选活动正在进行。作为评委,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学术与科普处处长章文峻坦言,中学生的知识积累有限,很难提出有重要科学价值的问题,但通过举办“好问题”征集和评选活动,可引导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探究前沿科技,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在科技创新链上,中国科研人员总体上更擅长‘1—100’这个阶段,而在‘0—1’原创阶段有所欠缺。”章文峻说,原创能力与提问能力紧密关联,很多科学家从提出好问题起步,最终取得了重大原创成果。这种提问能力,可以在青少年阶段培养起来。
在市科委、市教委和宝山区政府指导下,本次活动将评选出20个“好问题”,并向科学界公开,让科学家指导提出这些问题的高中生开展研究,激励他们未来从事科研事业。
原标题:上海科技节启动!科学家和人形机器人走上红毯,中学生“好问题”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