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8日是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主题是“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随着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助残新技术、新业态持续涌现。其中,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自主研发的主动式脑机接口下肢康复训练系统,帮助不少残疾朋友“又能对自己的生活说了算”。
5月14日上午9点半,在山东省中医院康复科康复治疗师王洁的帮助下,左侧肢体偏瘫的孟强依靠在起重支架上“站立”,“坐”稳托垫、系上腰带后,穿戴好下肢机械外骨骼设备,戴上“帽子”,开始进行主动式脑机接口下肢康复训练。
“帽子上有64个脑电采集器,能够获取患者的脑电信号,结合我们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脑电解码模型,实时精准识别他的运动意图,驱动下肢机械外骨骼设备,结合功能性电刺激辅助其完成行走训练。”这一训练系统的研发技术负责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光电科学与技术学部博士生导师徐舫舟说。
如健全人一般,孟强自如地迈动左右腿前行;其身后,王洁扶着起重支架帮助他调整前进方向。围着楼层“走”一圈,孟强需要近30分钟,这也是他每次进行脑机接口下肢康复训练的时长。走完这段距离,健全人仅需2分钟。
在接受“高科技治疗”之前,孟强无法独立行走,如今,经过近半年的康复,他能够独立行走一小会儿,“虽然走得不好看,但左腿终于又听我的话了”。
去年9月,孟强因脑出血昏迷,醒来后发现左侧肢体丧失知觉,并申办了残疾人证。入院治疗后,虽有效果但进程缓慢,这令孟强有些沮丧。
“住院不久后,听康复治疗师提到医院有了新设备,正进行临床测试。我就抓紧报名了。”孟强说,自从左侧身体不灵活后,他就格外关注外骨骼机器人,也很期待自己能试试。
山东省中医院康复科主任张杨说,该设备很受患者欢迎,但目前医院只有2台,大家有时要排队等候。截至目前,已有200位患者参与临床测试、干预与评价验证,康复效果很明显。
“传统运动康复多为被动式,这一系统帮助患者实现了对外骨骼运动的主动控制,助力患者重塑神经功能,有效缩短康复周期。”徐舫舟介绍。
但是,临床测试使用的是实验室第一代运动想象—脑机接口系统,系统利用屏幕显示运动想象刺激范式,患者容易受外界干扰,专注度受影响较大。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虽然可以实现主动站立行走,但下肢的感觉刺激程度不高,无法很好感受下肢的运动过程。
“为了让训练设备更轻便更灵活,我们采用没有起重支架的下肢外骨骼设备和悬挂设备结合,结果患者穿戴设备既耗时,也不舒适。因为下肢运动障碍患者支撑力较弱,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穿戴设备也得30多分钟。”徐舫舟说。
“患者需求是我们优化的方向。经过研究提升,我们开发了第二代产品。”徐舫舟说,“虽然第二代产品有较大的提升,但还没有实现设备轻量化,佩戴过程也比较复杂,患者不能独立操作,这是我们下一步要改进的方向。”
团队负责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光电科学与技术学部副主任、教授冷建材介绍,自2010年开始,团队开始在脑机接口领域进行探索,团队成员在脑电编解码算法、脑网络构建与分析以及脑机接口系统集成等方面,有一定工作积累。“设计这一系统、设备的初衷,是解决脑卒中等下肢运动障碍患者传统康复训练的痛点。现在,脑机接口技术让康复治疗手段实现质的飞跃。”冷建材说。
在科技赋能下,残疾人克服身体障碍、改善身体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山东正积极推进这一方面工作。5月15日,省残联与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签署科技助残战略合作,并为“山东省助残产品研发实验室”揭牌。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共同打造省级助残科技创新研究平台、共享科技助残相关资源和信息、加强助残科技人才培养、支持打造科技助残创新高地等4个方面深化战略合作;实验室则将聚焦残疾人迫切需求,开展智能化、智慧化助残装备与技术研究,支持地方科技助残产业园区建设等。
(文中孟强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