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邯郸日报
▲
“五一”假期,这些细节通过社交平台形成“温暖涟漪”:有家长提到“婴儿护理台和折叠凳的组合设计,让带娃如厕从‘手忙脚乱’变成‘轻松有序’”;有子女感慨“公厕扶手的稳固性给老人带来安全感,现在父亲敢独自使用公厕了”。而扫码导厕功能更收获高频点赞:“地图更新快、定位准,对人生地不熟的游客太友好了。”一位独自带双胞胎的妈妈留言:“第三卫生间的细节和扫码导厕的便捷,让我第一次敢带孩子远行,这些‘看得见的便利’比风景更治愈。”
从“能用”到“暖心用”,复兴区的公厕改造,本质是用毫米级精度回应“人的需求”——为儿童构建安全看护场景,为老人打造无障碍空间,为游客提供智慧化服务。如今,散布城市的座座公厕如同“温暖驿站”,用可感知的匠心,丈量着城市从“基础服务”迈向“人性关怀”的文明刻度。
从幕后劳作到体面守护——
管理间里的温暖重塑
清晨六点,宿海平夫妻俩已在千米竹林东公厕忙碌。管理间的桌子上,放着景区送来的绿豆汤;墙上的“五一保障排班表”显示,他们每天轮流在岗16小时,严格落实了“一客一保洁”制度,确保“随脏随扫”。“节假日游客多,我们累点没啥,就怕人家玩得不尽兴。”宿海平擦着汗说,妻子递来的保温杯里,泡着热腾腾的菊花茶。
说起管理间的变化,宿海平眼神亮了起来:“区里给每个公厕配备管理间,里面有空调、沙发、热水壶,中午能坐下来吃口热乎饭,换洗衣物也有干净柜子收着。”他打开储物柜,里面降压药、毛巾、搪瓷饭盒摆放得整整齐齐。“你看,这充电插座多方便,电动车再也不怕半路没电了。区里还给配了20多种工具,连拾垃圾都不用徒手捡——咱保洁员也干得像样儿、有尊严。放在以前,这哪敢想啊?”
据了解,在复兴区,“以员工为中心”的暖心举措不仅仅是为公厕保洁员配备专属空间,区里还优先为保洁员安排步行或短途骑行可达的岗位,缩短通勤时间,让他们能更从容地投入工作。同时,推行“家人双岗”搭档模式,鼓励“夫妻岗”“母女岗”等组合,既让保洁员在工作中相互照应,又从根本上保障交接班时的保洁质量,减少推诿扯皮。“骑电动车眨眼就到,照顾家里老人也方便。”宿海平笑着说。
据统计,“五一”假期,全区保洁员累计拾金不昧37起,帮助游客寻回走失儿童5人。在前进广场公厕,一位游客留下感谢信:“保洁师傅帮我找回了手机,他说‘出门在外都不容易’,这句话比景点更让我难忘。”
从“设施升级”到“人心凝聚”,复兴区用独立管理间的专属设计,让保洁员的工作场景从“将就”走向“讲究”。
从功能设施到文旅亮点——
隐秘角落的价值重构
“五一”假期,复兴区公厕的出圈,源于对公共空间功能性与文化性的巧妙融合。”复兴区城管局设备基建科负责人刘振璞介绍称,公厕是城市服务的“微缩窗口”,复兴区希望通过细节设计,让游客在使用过程中自然感受到邯郸的文化特质。
记者在前进广场公厕看到,通透的玻璃顶与低窗构建开放感,智能光控镜面随光线自动调节亮度,而隐藏式音响系统循环播放的“成语之都”主题音频,以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邯郸作为成语典故之乡的独特地位。
来自天津的游客李先生表示:“本想进来洗个手,结果被这段介绍吸引,没想到在公厕里也能‘涨知识’。以前对邯郸的印象只停留在课本,现在听到这些熟悉的成语和城市关联起来,突然觉得很亲切。”
保洁员王润娥留意到,许多游客离开时会不自觉地和同伴交流刚听到的邯郸成语文化。“有时候听见游客说‘原来有那么多的成语典故都出自于邯郸’,这让我这个本地人都觉得挺自豪的。”
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公厕内墙壁上的意见簿已不再是传统的“提意见”载体,而成为市民游客表达认可的“暖心留言本”。翻开内页,好评比比皆是。“在这样的公厕里,我看到的不是‘面子工程’,而是一座城市对人的尊重。”这种尊重,让邯郸在游客心中不再是“路过的站点”,而是“想深入了解的目的地”。
记者手记:从复兴区公厕的洁净舒适,到保洁员对自己岗位的珍惜和热爱,再到公厕意见簿上满是赞誉的文字,记者切实感受到游客和百姓心中最真实的幸福,感受到一座城市在民生投入上的极致用心,它收获的不仅是游客的点赞,更是一种民心的认同。
厕所是展示一座城市形象的特殊窗口,体现着一座城市文明细节。把“隐秘角落”办成“文明地标”,复兴区的“公厕革新”早已超越空间改造的范畴。它是城市更新的“神经末梢”,是旅游发展的“细节竞争力”,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生动的注脚。
下一篇:食品配料表也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