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家电“国补”政策,在一线市场上还有没有刺激消费的强劲效果,家电圈要提醒所有的家电厂商,特别是品牌家电企业要管好合作经销商,一是不能“套补骗补”,二是不能借助“国补”政策欺骗用户。
宁言 撰写
当消费者还在期待2025年家电“国补”政策带来的实惠时,一场围绕补贴的灰色博弈正在一线市场暗潮涌动。近日,多地消费者向家电圈反映,从直播间到实体店,“补贴即将截止”“额度仅剩 XX 天” 的话术密集轰炸,而这场看似 “机不可失” 的抢购热潮背后,却藏着家电经销商的流量算计与监管的隐忧。
随着618大促商战的全面打响,家电圈在一线市场走访中发现,今年以来家电“国补”政策的全年常态化实施过程中,一些家电企业和商家为了刺激消费者的“提前购买”,引发消费者的紧张焦虑感,一直想着如何围绕“国补”政策打起歪主意。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最近一段时间,针对一些城市首批家电“国补”的补贴资金消耗加快,第二批资金衔接可能出现了暂时性的不顺畅,就给一些经销商忽悠和误导消费者提供了机会。希望通过传递家电“国补”政策提前结束的假消息,刺激消费者提前入手,别再观望和等待。
多位消费者就告诉家电圈,从今年4月以来,在一些品牌家电企业的网络直播间,以及线下实体门店,导购员都会直接告诉消费者,家电“国补”政策虽然是全年实施,但是补贴额度有限,钱用完就没有了。目前,不少地区的家电“国补”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再不出手来自国家的“20%”财政补贴就拿不到了。
不只是消费者,连家电圈也表示不解:国家产业政策一直对外传递,2025年全年实施的家电补贴政策,为什么在4月、5月就会提前结束,进入了“倒计时”?显然,这是一些家电经销商为了刺激用户提前消费的市场营销伎俩,给用户造成一种“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错觉。这种 “倒计时恐慌” 本质就是一场营销闹剧。
事实上,一些家电厂商为了利用“国补”倒计时这一“谣言”忽悠消费者提前下单,社会上还出现了利用家电“国补”政策进行诈骗的新型手段。
具体来看,一些投机分子利用群发短信,或者短视频等方式,广泛宣传用户可以领取国家补贴,涉及家电、汽车、手机、家具等品类。等用户点击领取之后,发现跳转到一个“钓鱼网站”,客服会忽悠用户“国补政策名额有限”,用户需要提前缴纳一部分保证金,商品到货后会立即退还。最终用户却发现:保证金交了,货却没有收到,属于典型的“钱货两空”。
自去年9月家电“国补”政策推出之后,市场上陆续出现了不少家电厂商的“骗补套补”等违法行为,今年以来又出现了一些家电厂商利用“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忽悠和欺骗用户,甚至还出现了诈骗等情况。对此,家电圈想说的是,对于家电“国补”政策,家电厂商既不能骗取国家的财政资金,更不能忽悠欺骗消费者,必须要守好市场经营的底线。
眼下随着618大促的全面打响,海尔、美的、格力、长虹、海信,以及方太、老板、追觅、苏泊尔、格兰仕等众多厂商,在一线市场经营中火力全开,以及京东、天猫、拼多多等电商巨头的拼抢,给市场上的其它家电企业,特别是中小厂商的营销团队带来巨大压力。
2025年一季度家电行业整体零售规模增速仅2.1%,主要企业的库存周转天数,以及存货均出现了同比大幅度增长。在一些家电经销商铤而走险背后,正是实打实的生存压力。
这让不少家电厂商迫于经营业绩和出货压力,通过线上直播这一“难以实时监测”平台的优势,编造家电“国补”倒计时、提前结束等假消息,刺激消费者尽快下单的行为,可能还会继续多发。面对这一局面,家电企业要加强市场的管理和商家的引导。
日前,全国多地的商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相继发出告诫书或提醒函,公开提醒所有参与消费品以旧换新的企业和商家,相关市场监管部门将会联手严打违法违规行为,严惩套补骗补。严打假冒伪劣产品,严查质量问题。严打价格欺诈行为,严禁虚假宣传。
当 “国补” 遭遇 “国骗”,受伤的不只是消费者信任,更是整个家电行业的公信力。随着监管穿透式治理的深入,靠忽悠赚快钱的时代正在终结。而所有家电企业和商家真正该做的,是把心思放回产品创新与服务升级上。毕竟,企业的长期主义,从来不是靠话术堆砌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