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了约一年的新冠病毒,卷土重来。
2025年5月15日,知名歌手陈奕迅因确诊新冠肺炎停止演出活动。而此前,新冠病毒感染已连续十周上升,成为4月到5月初感染率最高的呼吸道传染病。
除了感染率提升,新的毒株NB.1分支,也已取代2024年的JN.1成为新的流行株。大多数人距离上次感染或已有数月甚至1年,由此产生的抗体逐渐失效。多地疾控部门提醒,老人、患有基础病的“三高”等人群、免疫力低下者,仍然面临较高风险。
新的变异株致病力弱
《财经》梳理中国疾控中心全国(不含港澳台)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发现,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病毒阳性率已经10周连续升高,从第8周(2025年2月17日起—2月23日)的2.2%,增长至第18周的16.2%。
进入4月,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率上升趋势已经明显,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的新冠病毒阳性率也从第14周的3.3%,上升至第18周的6.3%。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从区域来看,南方省份检测阳性率高于北方省份。到第18周,无论南北方,新冠病毒在门急诊流感样病例检出率中均排名第一。
从年龄上看,到4月底的第18周,在15岁—59岁、60岁以上人群中,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的新冠阳性率均排在第一。
病毒学家常荣山对《财经》介绍,此次新冠病毒感染重新抬头,可能涉及两方面原因,一是,距离上一波新冠流行已超一年,人群中因为自然感染产生的新冠病毒抗体逐渐消失;二是,在2月经历了一波流感全国性流行后,人群总免疫力下降,为新冠病毒再次流行提供了机会。
目前的新冠病毒流行株以NB.1系列分支为主。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统计数据,自去年5月以来,原本的主要流行株JN.1正逐步被XDV及其亚分支取代。
新的流行株会引发新的大流行吗?疾控部门和专家分析,可能性不大。
北京朝阳区疾控中心称,新的流行株,致病力未见明显变化。“也就是说,它引起发热、重症的能力,没有显著的变化。”常荣山告诉《财经》。
经过了5年的人际大规模流行,新冠病毒的大量“人体适应性突变”被筛选出来,“可以说,XDV谱系对人的适应性是当下最强的。”常荣山分析,一些体外实验证明了其对人体的致病力没有超过JN.1。
从流行动力学分析中国疾控病毒研究所公布的数据,过去半年来新冠导致的住院率、重症率都不高于历史同期。据此推测,当下的流行株致病力可能较弱。在新冠感染抬头的14周—18周,其导致的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比例为3.3%—6.3%,低于鼻病毒的6.9%—11.2%。横向比较北美数据,去年6月以来,XDV谱系逐渐占据主流,但住院及死亡人数低于往年。
“从个体分析,普通人在反复感染的过程中,很多人就不再被感染或是没有症状,无症状感染者会越来越多。这是一种人类对新冠病毒感染的适应性上升,是主动免疫。”常荣山认为。
截至记者发稿,部分阳性率上升较早的省份疫情增幅趋缓。
七款药物如何选?
多地疾控部门提醒市民防范新冠病毒。5月12日,北京市朝阳区疾控提醒,目前朝阳区新冠病毒活动呈上升趋势,老年人和免疫低下者属于高风险人群,建议居民做好个人防护和健康管理。
郑州市疾控中心亦提醒市民,随着5月气温持续攀升和降水增加,各类病原体进入活跃期,传染病传播风险显著增高,要重点防范新冠病毒感染在内的传染病。
“中国新冠疫苗2024年的销量接近于0。”常荣山发现,因为“疫苗犹豫”等种种原因,中国的新冠疫苗接种率变得极低,“预防只能靠锻炼身体、加强营养、保证充足睡眠来提高自身免疫力,出行时戴口罩、在流行期主动社交隔离等手段”。
在感染初期及时服用抗新冠病毒药物,成为高风险人群更为重要的选项。
中国已有七款抗新冠病毒药物上市。除了进口的莫诺拉韦、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还有五款国产药物,如诺特韦/利托那韦、阿兹夫定等。
至少三家国产药企对《财经》表示,旗下抗新冠病毒药物的销量,自4月以来呈现增长态势。其中,先声药业称其抗新冠药物先诺欣为“较大幅度增长”,且是数量级式的增长。先声药业表示,抗新冠病毒药物已全面进驻三大线上买药平台。
除了阿兹夫定,其他四款国产抗新冠病毒药物都是在2023年1月或更晚时间获批上市。因未赶上大流行,这些药物均未形成大规模销售。
近一个月来,抗新冠病毒药物重新受到关注。一位广生堂投资者关系人士透露,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合作意向,谋求代理其新冠药物销售,该药今年的入院情况也比往年要好。
从定价看,阿兹夫定约180元/盒,其余四款药物定价都在400多元/盒,两款进口药每盒1000多元。
医生提醒,这些都是处方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特别是心血管病、高血压等患有基础病的人群,需要关注药物的相互作用。
对老人、有基础病的、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人,既往感染后一直有症状、只要感染过哪怕一次就症状较重的“易感人群”,仍旧容易感染。新冠的致病力对这部分人并未显著下降。
2025年5月,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牵头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等机构,出具《抗新型冠状病毒小分子药物临床应对专家共识》,小分子口服药物是中国目前推荐的主要抗新冠病毒治疗方案,并对不同人群给出了用药建议和风险提示。
该共识提醒,有些药物对用药时间有限制,感染超过一定天数,就不建议用了。比如氢溴酸氘瑞米德韦,就适用于发病3天以内的轻、中型新冠病毒感染成年患者。
上一篇:600亿元巨头重组,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