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刘佳慧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天府绛溪实验室量子互联网前沿研究中心主任周强发布全球首个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记者了解到,量子光源芯片将为未来构建量子级别的互联网防护体系奠定基础,此次发布的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等量子产品有望在2026年实现多场景技术验证。
天府绛溪实验室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让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的独特优势在于攻克了高质量氮化镓晶体薄膜生长、波导侧壁与表面散射损耗等技术难题,在国际上首次运用了氮化镓材料,使芯片在输出波长范围等关键指标上取得突破,输出波长范围从25.6纳米增加到100纳米,并可朝着单片集成发展。
“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可以通俗地理解成量子互联网的‘心脏’。就像现在互联网需要服务器和光纤来传输数据,量子互联网也需要量子光源来产生和传递量子信息。而我们的芯片,就是量子信息网络的‘心脏’,为整个系统提供信息源泉。”周强表示。
展望未来的应用场景,周强表示,在量子通信层面,其特有的物理属性可将信息安全等级提升至量子维度,为金融、政务等敏感数据传输构筑“量子护城河”;在算力支撑方面,氮化镓材料中蕴含的量子资源使芯片能承载更复杂的量子算法,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算力瓶颈提供破局可能。
“构建量子互联网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周强表示,这项革新将从通信传输、计算能力、传感精度三个维度对现有互联网进行系统性升级。他特别指出,正如人工智能发展依赖通信、算力、传感三大基础架构,量子互联网将在每个环节实现技术迭代——量子通信确保信息安全,量子计算突破算力瓶颈,量子传感提升信息获取精度,形成三位一体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在天府绛溪实验室,周强带领研究团队在量子科技领域不断探索,许多科研成果已经进入示范应用阶段。
“让量子科技成果‘上书架’只是起点,更重要的是‘上货架’。”据周强介绍,其团队研发由铌酸锂材料制作而成的量子光源,已批量应用在“银杏一号”量子互联网实验系统中,凭借其经济、实用的优势,获得2024年国际光子大会金奖;而另一款新近研制成功的量子光源器件,更是可以实现加电直接输出量子纠缠光子对的功能,体积更小巧、性能更可靠。
“未来将会有更多产品用在‘量仔’(机器狗)身上。”周强说,团队正在开发具有“量子视觉”“量子算力”的量子增强无人集群装备,不断扩大新产品的应用场景。
(成都高新区党群工作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