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在兰州举办的全省2024年农村公益放映工作会议上,秦安县张小军、安保才两名放映员荣获2024年全省农村公益放映“优秀放映员”称号。
夜幕初垂,秦安县西川镇李堡村的广场上,一面红色幕布随风轻扬。数百名村民围坐银幕前,随着《长津湖》剧情的推进,时而屏息凝神,时而掌声雷动。这个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光影之夜,已成为素有羲皇故里、羲里娲乡称谓的秦安大地乡村振兴的“精神加油站”。自2006年国家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施以来,秦安县累计放映红色影片3.8万场次,覆盖全县17个乡镇428个行政村,让红色文化在黄土地上焕发时代生机。
“移动影院”架起乡村群众时空桥梁
“当银幕上出现红军过草地的画面,我总会想起老乡讲述的红二十五军过秦安。”在安伏镇安伏村原村支书王国敬指着村头正在重建的红二十五军曾经借宿的伏国栋老人家旧址感慨。作为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地,全县创新推出“红色记忆传承计划”,将经典影片与革命遗址串联,形成“观影+研学”特色路线。
科技赋能公益放映创新先进文化传播模式
在叶堡镇马庙村,VR眼镜让观众“亲历”腊子口战役的硝烟。通过“秦安红影”数字平台,村民可通过村干部和农村放映员联系,申请点播群众想看的电影影片。农村公益电影队负责人刘红太介绍,依托大数据分析的“智能片单”系统,已实现“一村一档”精准推送,老年观众偏爱《铁道游击队》,青少年群体更关注《守岛人》等新时代主旋律影片。这种分众化传播使观众留存率提升至82%。
精神滋养催生乡村振兴新动能
“看完《十八洞村》,我们村成立了全县首个村级‘电商直播点’。”郭嘉镇返乡青年王淑娟展示着直播间里热销的地方特色农产品白脆瓜。目前,全县32个村庄依托红色放映培育出“映前微党课”“电影主题民宿”等新业态,2024年带动就业1100余人,相关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300万元。
红色基因融入乡村治理新实践
在莲花镇冯沟村,每月15日的“红色放映日”也是村民议事日。“看完《焦裕禄》,大伙儿自发清理了堵塞三年的灌溉渠。”村支书冯建军说。县文明办调研显示,持续开展公益放映的村庄,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提高37%,志愿服务参与率达68%。这种润物无声的文化浸润,正重塑着乡村治理新生态。
农村公益放映与文明实践互融共促
秦安县贯彻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点工作安排和国家电影局“电影公共服务重心下移、对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文化阵地、实现基层设施资源共建共享”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阵地作用,推动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发展,2024年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设了秦安县公益电影固定放映点。坚持移动与固定相结合,广泛开展“光影育人”和红色电影“六进”活动,让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在经典电影中回顾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通过丰富文明实践中心内容载体,切实改善基层乡镇观影条件,用文明实践助力基层观影的具体成效,落实“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时代使命,更好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县委宣传部联合城区中小学校建立“红色影视研学基地”,让革命精神传承从“光影育人”迈向红色基因“入心入魂”。当最后一缕光影消散在群山之间,银幕上的红色故事已化作乡村振兴路上不灭的火种,照亮乡村人民新征程。
据了解,秦安县现有农村放映队员23人,2024年已完成农村放映升级数字化放映设备更新,2025年全县将放映公益电影4400场,其中农村小学放映任务90场次,镇村放映4310场次。目前,各项放映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中。
责任编辑:顾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