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琪鹏)国际博物馆日临近,位于东五环的中国紫檀博物馆悄然上新,一件重达数吨、堪称“镇馆之宝”的紫檀雕刻作品与观众见面。这件作品采用小叶紫檀制作,运用榫卯结构而不用一根钉子,以1:10的比例复原了老北京的朝阳门城门。近年来,非国有博物馆和民办美术馆等文化类社会组织,在北京文化中心建设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旧时北京又叫‘四九城’,朝阳门就是北京内城的城门之一。朝阳门旧称齐化门,是南方粮食进京的通道。”听着紫檀博物馆宣教部主管刘礼的精彩讲解,观众看得入了神。这件紫檀雕刻作品由箭楼、瓮城、城楼组成,全部采用珍贵的紫檀木料还原城门的一砖一瓦,集古建文化、檀雕技艺、历史文化于一体,再现了老北京的神韵。
目前,全市有非国有博物馆、民办美术馆等900余家文化类社会组织,其中市级社会组织480余家。这些社会组织在挖掘整理民间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公众还可以欣赏到今日美术馆的“璀璨与史诗:阿尔丰斯·穆夏的艺术诗篇”,泰康美术馆的“未完成的时间:中国当代艺术1980s×1990s”等精品展览,大大丰富北京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社会组织以其灵活性、专业性和公益性特点,已成为文化事业与产业发展的重要协同力量。”市社会组织管理中心副主任庞庆涛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