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时间发布预警信号、启动应急响应,暂停部分航班和水上航线运营,提醒市民减少户外出行,开放多个临时庇护场所……连日来,冰雹、大风、雷雨、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相继来袭,广东省各地密集发布预警信号,紧锣密鼓夯实责任、部署防范,力争把应对工作做在前、落到位。
这是广东省基层防汛体系转向“主动防御”的缩影。为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广东省紧扣“防减救”责任链条,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精准施策,全面部署2025年防汛备汛工作,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推动防汛体系向事前预防深度转型。
制度优化织密“防护网”
当前,广东已进入强降雨、强对流多发季节。面对复杂形势,5月12日至13日,广东省省长王伟中来到韶关乐昌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浈江区和清远英德市、清城区,实地检查北江流域及北江大堤防汛备汛工作。
广东省着力构建“党政共管、逐级包保”三防责任体系,省领导担任省管水利工程防汛责任人,全省21.8万名三防责任人实现数字化动态管理,378座大中型水库、7218座小型水库、954宗5000亩以上堤防、15983座水闸、9554座水电站均落实行政、技术、巡查“三个责任人”。
该省三防办编制印发《广东省三防工作手册》,组织221名市县三防办业务骨干参加集中培训,各地累计举办各类三防工作培训班2462次、参训人员超过18.2万人次,不断提升责任人履职能力。
针对基层防御短板,该省完成1245个乡镇(街道)斜坡单元划定和地质灾害防御等级评价,各级修订完善三防类应急预案共6536个,重点组织修订村(居)“一页纸”预案,明确“转移谁、谁组织、何时转、转到哪、如何管”五大要素,大幅提升预案可操作性。
极端天气事件突发性强、暴雨洪水量级大,极易导致断网、断路、断电等极端情况。为进一步筑牢基层防灾减灾救灾防线,提升极端天气条件下的应急处置能力,2025年,广东省建立极端天气条件下“镇自为战”“村自为战”三防工作机制,赋予基层“第一时间决策权”,确保极端天气下基层能快速组织防御和自救互救,并从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两个层面分别明确具体要求。其中,乡镇(街道)层面需要完善应急预案、组建应急救援队伍、储备应急抢险物资、建设应急避难场所、设立直升机起降点、加强应急通信保障、加强应急演练等,村(社区)层面需要明确应急值守时间、建设水雨情监测设施、发展转移协助员、组织应急队员、完善转移人员清单、勘察应急线路、选择紧急起降或索降点、落实应急通信设备等。
“极端天气来临前,做好人员尤其是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避险转移是避免人员伤亡的有效方法。”广东省应急管理厅汛旱风灾害救援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临灾转移“四个一”机制的基础上,广东省今年创新推行“空屋行动”,推动各地市探索建立汛期“空屋行动”工作机制,即通过动员亲属在降雨前将灾害易发区的特殊群体接到安全区域居住,避开高危时段,从根本上降低灾害风险。
周密巡查筑牢“减损墙”
珠海市香洲区香山云道大镜山社区公园东侧存在树木倾覆和边坡地质灾害隐患,影响汛期香山云道正常开放——在对山边重点区域开展汛前检查时,香洲区应急管理局发现该处隐患,遂立即协调区自然资源局、香山云道管理单位正方集团等相关单位进行集中整治,并将其作为示范段工程纳入香山云道地质灾害整治工程,安排专家现场勘察,制定“短期排险+长期治理”的分阶段整治方案。
截至目前,短期排险阶段累计投入专业人员10人次、油锯3台、清运车辆2台,完成倾覆树木修剪,清理完毕沿线杂草、碎石,恢复香山云道正常通行。长期治理阶段综合采用坡面修整、浇筑挡土墙、复绿种植“三步走”措施,新建山边截洪沟渠约50米,并实现边坡稳定性达标、排水系统完善、生态植被修复等成果。
这是广东省各地持续排查整治全域汛期风险隐患的一个实例。今年以来,广东省持续开展全域风险排查。1月初,7个暗访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重点检查各地影响行洪安全突出问题、基层能力建设情况。2月下旬,10个工作组开展防汛防风专项检查,并“一市一单”印发通知,督促抓好问题隐患的整改落实。
截至目前,广东省累计排查隐患11.87万处,均已逐项明确整改责任单位、措施、时限。该省还启动基础设施韧性提升工程,计划新建改造排水管渠约1070公里,新增应急抽排能力约58万立方米/小时。
立体救援锻造“应急盾”
2024年4月,强降雨来袭,韶关市江湾镇发生多处山体滑坡和塌方,6个村、1个社区一度断网、断路、断电。在争分夺秒的应急处置中,直升机凭借其快速机动、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的优势,参与转移受伤群众、投递救援物资等多项工作,展示了航空应急救援的“尖刀力量”。
“在‘三断’情况下开展应急救援,直升机不仅是物资运输和人员转移的空中桥梁,更是恢复通信、保障医疗的生命通道。”广东省应急管理厅应急支援和预案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广东省21个地市的1807个直升机临时起降点信息数据已经录入“一键通”并“上图”。此外,相关直升机临时起降点核查和机降训练、每个道路易中断村应急备用路线勘察等工作正在推进,着力为空地应急救援打下坚实基础。
为保障极端天气下通信畅通,截至目前,广东省已建设689个370MHz自组网、集群网基站,配发1.6万台370MHz对讲机、1615台固定式基地台、3149台全向天线座机式卫星电话,部署1架“翼龙”长航时大型无人机、15架复合翼应急通信无人机,推动构建“卫星电话、370MHz对讲机、无人机救援平台”三重保障体系。
该省落实4550支专业抢险队伍、19.84万人的应急力量,通过国债项目为全省配备航空应急、预警指挥和基层防灾装备6.7万台(套),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仓库5926座,储备物资6519.79万套。该省交通、电力、通信部门进一步建立“三断”极端场景处置预案,在重点乡镇(街道)预置应急发电车、卫星通信包等装备。
从粤北山区到珠江两岸,从智慧监测到实战演练,广东省上下以“宁可十防九空,不能万一失防”的审慎态度,着力构建全链条防灾减灾体系,将防汛备汛的责任清单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安全清单,奋力为应对极端天气大考筑牢坚实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