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通过跨境基建实现互联互通,中国香港特区及深圳间将兴建的一条新铁路近日正式公开亮相。为提升这条名为“港深西部铁路”的通关便利和出行体验,两地已同意于深圳侧设“一地两检”口岸,而香港境内则不设清关设施。
2025年3月下旬,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物流局向香港立法会提交文件介绍这条铁路的最新进展;深圳方面则于近日正式发布招标公告,这也被认为是该铁路已在两个城市分别进入正式准备阶段。
回溯该铁路相关发展时间线可见,在2024年10月中旬公布的施政报告中,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提出,为促进香港和深圳联通,将全力推动跨境铁路项目,包括港深西部铁路和北环线支线;2025年初,深圳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深圳今年将联合香港做好港深西部铁路、香港北环线支线等规划建设。
在“港深西部铁路”通车前,连接深圳西部与中国香港西部地区的主要跨海基建为深圳湾公路大桥。图为站在深圳湾一侧远眺该大桥。摄/焦建
据《财经》获悉,该铁路相关准备工作其实更为靠前。究其背景,2023年10月,香港特区政府在《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中提出,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与深圳前海合作区仅一湾之隔,作为北部都会区四大区域中的“高端专业服务和物流枢纽”,可与前海和南山在金融、专业服务、物流服务等领域推动和深化高端经济合作,以此成为现代服务业中心,并辐射至整个大湾区、聚集频繁往返两地的服务人才。
不少粤港澳大湾区研究人士也指出,香港洪水桥15分钟直达深圳前海,将大幅提升北部都会区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互通性。在此基础上,该铁路还兼备香港境内城市通勤功能,满足北部都会区内本地出行需求。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则分析,基建联通是深港融合发展“硬件支撑”,是要素高效便捷跨境流动的重要保障。
事实上,按照共同构建“轨道上的大湾区”构想,两地在2021年时已设立“港深跨界轨道基础设施建设专班”,并分别于2022年及2024年完成该铁路的首阶段和次阶段研究。铁路长度、站点总数及分布等细节,其实就源于这些相关研究。
从地理位置角度分析,该铁路得源于其将连通深圳前海地区及香港洪水桥地区,属于两地的西部地带。因其走线将跨越后海湾,故相关工程需涉及建造一条全长约5.4公里的海底铁路隧道,香港段及深圳段分别长约2.8公里及2.6公里。
从工程整体角度来看,该铁路线的运营里程预计为18.1公里(深圳段10.8公里、香港段7.3公里),全线设车站5座(香港侧站点位于洪水桥、厦村和流浮山;深圳侧站点为深圳湾口岸及前海),线路速度目标值140公里/小时。
以此速度测算,预计2035年开通后,深圳前海至香港洪水桥车程仅需15分钟。从基建连通角度看,这条铁路还将与前述已在建的北环线支线(香港新田至深圳新皇岗口岸)形成深港西部双铁路通道,前者聚焦前海科技创新走廊,后者则强化河套深港科创合作区辐射,构建起“北接新界西北、南通宝安前海”的跨境轨道网。
《财经》近日曾赴洪水桥站及深圳湾等地段进行实地探访。以洪水桥站为例,其已基本完成土地平整工程,而该项目则预计在2030年竣工。
因涉及合作,该项目建设及运营将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为推动项目尽快开展,其将以“同步建设、统一营运”模式进行下一阶段工作。这意味着两地在建设阶段分开同步处理香港段和深圳段设计及建造工程,随后采用单一营运商统一营运及采购全线铁路系统。
考虑到工程可行性及成本效益,两地同意采用单向掘进施工方法建造,并同意先由香港特区政府委托深圳市政府,为海底铁路隧道香港段进行设计,确保两段海底铁路隧道设计的兼容性。双方其后会进一步商讨下一阶段建造安排。
为推动项目尽快落地,香港特区政府计划在2025年下半年邀请相关承建商及运营商提交意向书,同步开展多项工作,包括财务评估、拟备合约条款、检视走线及车站位置、初步设计、工地勘测等。
为启动上述一系列工程,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物流局已在3月底向立法申请3.336亿港元拨款,用于在后海湾进行相关海上工地勘测,包括垂直勘测钻孔、原位测试及实验室测试等,为海底铁路隧道香港段的设计取得相关土力及地质资料。
按照深圳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官网近日发布的公告,港深西部铁路(洪水桥至前海)深圳段工程可行性研究项目的公开招标金额则为3183.4万元人民币。深圳段投资匡算总额约108亿元人民币(不含口岸投资)。
在此进程上,目前相关各方较为关注的,则是两地间如何进一步协商该铁路的“一地两检”具体安排,以及按实际运作需要划分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口岸区的范围。在此方面,中国香港特区已预计称,将适时开展相关咨询及立法工作。
所谓“一地两检”,目前已在中国香港特区西九龙高铁站实施,乘坐高铁的旅客可在同一地点一次性完成出入境手续。这一方面被认为有利于相关部门统一管理和服务优化;另一方面,也被认为将减少商旅等乘客时间成本、从而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商务活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