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5月15日通报了关于肖某引发舆情事件调查处置进展情况,回答了多个社会广泛关注的细节。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肖某被吊销执业证书,涉事规培医生董某莹四项证书遭撤销,协和医学院“4+4”试点班被全面整改。国家卫生健康委以实际行动展示了绝不护短、严肃处理的坚决态度,这让广大网友感到欣慰。
协和医院是中国顶尖医院,培养出张孝骞、林巧稚、曾宪九、吴阶平等一批医学大家。协和医院不仅有高超的医疗技术,历代医护人员兢兢业业,救死扶伤的精神更是代代相传,广为人知。但这次事件给公众造成了巨大心理冲击和裂痕。协和“4+4”试点班的设计初衷本是为培养跨学科医学精英,但其执行中反映出三重制度漏洞:入学资格审查依赖单方材料、论文查重系统形同虚设、临床实践缺乏过程监测。
调查也证实并公布了董某莹的求学造假之路。2023年博士学位论文主体部分重复率超过20%,存在抄袭剽窃学术不端行为,情节严重。同时,董某莹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有3篇属于不当署名、1篇属于重复发表,存在科研诚信问题。大家都不禁在问,谁是董某莹背后的“智囊”,是哪只无形的手让她通过层层关卡成为一名医生的?这种“医学速成”路径本质是对教育公平的践踏,当寒门学子在规培制度中苦熬时,特权者却能在四年间完成从经济学到医学博士的“华丽转身”。那位弃患者而去的肖医生更让人不能容忍。作为患者生命的守护者,肖某的行为是在毁坏医生的神圣形象,“将个人情绪凌驾于患者生命安全之上”不仅是医德尽失,更形同杀人。这位曾被誉为“肖一刀”的北大医学博士,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双重破产,不仅毁掉了自身,更是给医生的群体形象造成了巨大伤害。
更深层的溃败在于监管权的割裂。中日友好医院对规培医生临床操作的放任令人震惊:董某莹在泌尿外科三个月仅参与两台手术却获评优秀,这种考核的形式主义恰是医疗质量监管空心化的缩影。卫健委通报显示,涉事医院的行政处罚与医师资质吊销分属不同部门,这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监管模式,使得违规行为总能找到制度夹缝。显然,“全过程监督”,在医学教育领域未能落地。
让人欣慰的是,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调查组正联合有关部门,对本次事件涉及的相关单位、人员开展深入调查,对违规违纪违法等问题将严肃追责问责,调查情况将向社会公布。深挖根源,严肃处理,这让公众期待下一步的调查结果。
此次事件不仅是个人失德的惩戒,更是对医疗与教育领域深层问题的警示。国家卫健委的雷霆手段亡羊补牢,彰显了治理决心,但根本解决需依赖制度重构与价值观重塑。未来更需以“零容忍”态度打击隐藏在背后的特权腐败,以透明化改革重建公众信任,让医学圣殿回归救死扶伤的初心。
#青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