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微博沧州
在四川盆地地底深处,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蓬深6井,连续攻克了超深、超高温、超高压等世界级勘探开发难题,一举突破9026米,刷新了亚洲最深直井纪录。而助力钻出这座“地下珠峰”的钻头,就诞生于沧州格锐特钻头有限公司。
日前,位于河间市的沧州格锐特钻头有限公司1号车间内,40多台马扎克数控机床正高速运转,只见机械臂精准操控,刀具飞速旋转,一个崭新的PDC钻头走下生产线。
“蓬深6井的完井钻头使用的就是这款6英寸的PDC钻头。别看它个头小,但是坚硬无比,由50多颗聚晶金刚石组成的‘牙齿’可以应对井下各种复杂情况,克服上千度高温,‘啃’碎坚硬的岩石。”公司总裁李春艳说。
从废旧装备回收小厂到全球钻探装备领域的“破岩先锋”,格锐特公司用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在石油钻探“硬科技”战场上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行走在格锐特公司生产车间,200余台(套)高端设备组成的“工业矩阵”令人惊叹:七轴五联动加工中心精准雕琢钻头复杂曲面,马扎克加工中心高速运转实现毫米级精度,等离子堆焊机器人如“焊花画家”为钻头披上耐磨“铠甲”。这些国际一流的装备,不仅让公司具备了从毛坯到成品的全流程自主加工能力,更以智能化生产体系推动效率跃升,在国内民营钻头企业中综合实力稳居第一梯队。
当传统钻头还依赖人工经验判断井底工况时,格锐特的工程师们已在不足掌心大小的钻头体内嵌入了16组微型传感器,让这个“钢铁尖兵”具备了实时采集压力、温度、岩性数据的能力。在新疆玛湖油田的试验井中,这套搭载智能芯片的设备创下单日进尺508米的纪录,效率比进口产品提升40%。更关键的突破藏在云端——每口井的钻探数据通过5G网络实时回传,经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后反哺设计,让钻头从“一次性工具”进化为“会成长的智能终端”。“现在每打一米井,都是在给下一代钻头攒经验。”李春艳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眼中闪烁着自豪。
如果说智能芯片的嵌入是对传统钻头的“数字赋能”,那么破岩技术的革新则是对行业惯例的“颠覆式重构”。在四川页岩气田的硬地层作业中,传统PDC钻头常因岩性坚硬出现“打滑”,日均进尺不足20米。格锐特研发团队耗时两年,从航天发动机的振动原理中获得灵感,在钻头基体中集成微型脉冲装置,通过可控水击产生万次/秒级的周向振动,将传统的“碾压破岩”转化为“高频切割”。这项看似微小的结构创新,让钻头在页岩层的钻进效率飙升至日均50米,一举破解了困扰行业多年的“硬岩难钻”难题。
在技术攻坚的征程中,格锐特与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最强大脑”携手,让实验室成果加速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与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攻克废旧钻头回收难题,使单支钻头回收次数达2次以上,材料利用率突破70%,完成4项专利并参与3项国家标准制定,打开绿色制造新空间;联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研制出中国首支高智能钻头,通过植入芯片与应变片,实现对钻头转速、受力、温度等10余项参数的实时监测,为智慧钻井提供“感知神经”;与西南石油大学合作开发的微扩孔器,成功解决复杂地层施工难题,已成为工程领域的“爆款产品”。截至目前,格锐特已拥有127项专利,其中38项为发明专利,在材料研发、结构设计、智能监测等领域构建起技术方阵。
如今,凭借卓越的产品品质和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格锐特成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物资供应商,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那些深入地下数千米的钻头,正用科技的光芒,在岩层上刻下“沧州智造”的深深印记。
来源:沧州日报记者: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