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5月15日晚,妇好鸮尊“双胞胎”终于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团聚。随着鸮尊、亚丑钺等重磅文物开箱,备受关注的“看·见殷商”展览进入布展倒计时阶段,即将在19日面向公众开放。
18时20分,来自山东博物馆的“丑萌”国宝亚丑钺率先开箱。这件青铜器透雕的人面纹生动传神,因其嘴部两侧铸有铭文“亚丑”而得名,在商代是王权的象征。展厅里,四五位文物工作人员戴着手套,围在一张临时搭起的长桌前,其中一人小心翼翼地将亚丑钺捧出囊匣。不时有工作人员提醒:“请大家注意和文物保持距离,谢谢配合。”
“慢点、慢点、慢点,移、移、移……注意左右对称,让它‘站’起来。”工作人员围着亚丑钺,热烈讨论摆放方式。“这件文物的‘身形’特殊——整体呈长方形,下面两角微微翘起,所以我们为它量身定制了展具,从两侧支撑起来。”首博展陈设计师李光远说,进展柜之前,工作人员需要最后校准尺寸、调节展具细节,确保文物安安稳稳地“入住”。
大约40分钟后,这件亚丑钺顺利“站”起来,在工作人员的小心呵护下进入展柜。同时,亚丑钺的“兄弟”——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兽面纹铜钺也被请出囊匣。这两件文物均在1965年出土于山东省青州市苏埠屯遗址,拥有圆圆的大眼睛、配上“龇牙咧嘴”的大口,看似“凶狠”的表情,反而显得十分可爱。不同的是,藏于国博的钺“兄弟”脸盘更大,体重也略重一点,为此,两方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针对这件文物的摆放方式又展开了一番讨论。
“考虑到文物安全,我们需要为它重新定制一个展示台,让兄弟俩在同一个展柜中‘合体’。”又过了大约20分钟,双方决定,暂缓这件文物进展柜的时间。
此次展览的另一大亮点是,出土于河南殷墟妇好墓的一对鸮尊,时隔50年在京重聚首。
19时30分左右,五位工作人员推着半身高的木箱,来到一对独立展柜前。其中一个展柜里,河南博物院珍藏的鸮尊已经静候多时。文物开箱充满仪式感:先拆箱子顶盖和两侧箱体,掀开封顶的塑料泡沫板,再一层层撤掉文物周身的10层保护泡沫。来自国博的鸮尊终于露脸,被工作人员请到长桌上。
“高45.9厘米,口长径16.4厘米,足高13.2厘米,盖高13.2厘米。底部有细微裂痕。”工作人员凑近鸮尊,边观察边报出文物情况,任何细节都不放过。首博专家介绍,两件鸮尊的体量、形制基本相同,为配套使用的一组青铜礼器。器身铭文“妇好”,造型为昂首挺胸的鸮,生动传神,整体作站立,两足与下垂尾部构成三个稳定支撑点,构思奇巧。
整个布展过程也持续了大约40分钟,这对“双胞胎”终于团聚,呈现对望的姿态。“我们也为这件鸮尊特制了一个小支架,让它和兄弟对望时站得更稳。”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李祺瑶,武亦彬
流程编辑:U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