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团队里一名下属突然提出辞职申请,理由简短却锋利:“想去环球旅行。”我内心仿佛被触动了一下。他今年26岁,在他炙热的眼睛里,我仿佛看见10年前的自己——同样是26岁,我辞去北京的工作,背起行囊只身前往拉萨,从尼泊尔出境,开始了环游梦。
下属辞职那天,我翻出抽屉里的护照。10年时间、90个国家的旅行记忆都浓缩在4本护照的签证章里,那些在陌生的国度里走街串巷、夜宿青旅、用手势比画砍价的日子突然在脑海里变得清晰——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往往困在出生地的方圆十里,而旅行是打破这个界限的第一块砖石。
从小到大,我们成长于特定的文化土壤,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关于“正确生活”的预设。上学、高考、毕业、入职、结婚、生子……这些无形的“框架”构成了绝大多数人的“舒适区”。而旅行的本质,是主动踏入“陌生区”,打破“世界本该如此”的惯性认知。
旅行让我们看见,人生不只有写字楼的格子间,还有乞力马扎罗山的星空;成功不只有KPI的数字,还有在陌生街角读懂一个微笑的温度。当双脚丈量过不同的土地,眼睛便不会局限于方寸屏幕;当心灵拥抱过多元的生活,肩膀便更能承担起改变世界的重量。或许这就是青年为什么要去旅行的答案:从看见天地开始,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与世界温柔相处。
在和下属的聊天中,我给了他这些年来积累的经验和旅行建议,他向我展示如何用手机里的AI程序一键生成旅行攻略——输入“26岁独自旅行、预算有限、喜欢人文”等关键词,AI不到一分钟就自动生成了攻略,囊括了每个目的地的人文典故、交通贴士等。他滑动着屏幕问我:“你当年查攻略是不是很麻烦?”我想起10年前在网站上发帖子“求捡人、求偶遇”的那些夜晚,不得不感叹,人工智能确实让“说走就走”的旅行变得触手可及。
AI对旅行的改变,首先是信息获取的方式。以前需要啃完10篇游记攻略、一篇篇筛选才能拼凑出小众路线,现在AI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生成一篇面面俱到的攻略。其次是个性化的体验,以前因为信息不流通,每个人去旅行往往容易跟着同一份“旅行必去清单”从头走到尾,现在每个人都能用AI定制属于自己的旅行。
但凡事必有两面性,AI擅长消除旅行中的不确定性,却可能剥夺你与世界意外相遇的乐趣。这让我想起在阿富汗被当地人邀请加入订婚派对,饭后开始舞蹈接龙,作为在场唯一的外国人,也被起哄推到中间跳舞。那种纯粹的快乐至今难忘,“计划里的意外”正是旅行的魅力所在。
很多人习惯把“读书”“行路”两件事分开看,但我认为这两件事是“1+1>2”。出发前,必然需要了解目的地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这些东西很大一部分可以从书籍、影视作品中获取。AI可以帮你搭建出框架,但其中的细节依然需要自己去探究。AI的定位,应是旅行者的“智能工具”而非“决策主宰”,我们可以让AI承担机票比价、签证材料清单等机械性工作,但关于“为什么去、如何感受”的灵魂拷问,请留给人类自己。
旅行的本质是“带着准备的偶遇”。AI能帮你规划,但你在阅读和行走时所产生的情感震撼和独立思考,是AI无法提供的。AI可以是高效的工具,帮我们跨越语言障碍、规避风险,却永远不该替代我们对知识的渴求、对未知的敬畏、对偶然的拥抱。
26岁的我们,在不同的时代选择出发。10年前我带着纸质攻略和勇气上路,今天的年轻人带着AI和好奇心启程。但无论工具如何变迁,旅行的本质从未改变:它让我们暂时跳出既定轨道,在与世界的碰撞中重新认识自己。愿每个年轻人的行走,都能在AI的辅助下,既拥有探索世界的效率,又保留触碰真实的笨拙——毕竟,那些让我们眼眶发热的瞬间,从来不是人工智能的产物,而是人类与世界相遇时,心跳加速的刹那。
(作者为第八届“中国当代徐霞客”,2019年)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一篇:贵平高速公路建设进入冲刺阶段
下一篇:走路也是一种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