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我已经在路上连续行走了6个多月。5月3日,伴随着蒙蒙细雨,我走到了安徽省安庆市。我参观的第一个地方就是长江岸边的迎江寺。
迎江寺始建于宋开宝七年(974年),明清两代曾多次重建,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被大火烧毁,同治元年(1862年)再次重建。迎江寺的藏经楼里藏着上万卷经书,该寺历史上也出现过多位得道高僧。
走进寺院,穿过天王殿、大雄宝殿,眼前就是被称作“万里长江第一塔”的振风塔。
这座八角形的七层砖石佛塔建成于明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像一位长者静静地矗立,默默地见证着数百年的沧桑风雨和世间万物的生死变迁。人生的历练也似这古塔,经风雨而后渐入化境,自可感化众生。
整整一个下午,我走走停停,用心感受这种宁静的古韵。临近傍晚,我到寺内的客堂投宿。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僧问我:“你一身征尘,想必是远道而来吧?”
我简单地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并表示希望在此借住。老僧微笑着点点头说:“你一路走来,想必是经历了很多磨难。皖峰方丈是寺内的一位得道高僧,我可以给你引见。”
皖峰方丈幼年出家,一心向善,在抗战时期还曾创立过专门救助战争孤儿的组织。为了筹集经费,把迎江寺建成正规的寺院,并修复振风塔,他拖着病弱的身躯四处奔走,最终使寺院有了今天的规模。
见到皖峰方丈那年,他已86岁高龄,面容清癯,眼神清澈,令人过目难忘。得知我正在徒步走中国后,皖峰方丈关心地问道:“这一路你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说:“我不怕路途艰辛,不怕忍饥挨饿,甚至不畏生死!我只怕不被理解,遭受讽刺挖苦。”
方丈听完,沉默片刻,最后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孩子啊!走路也是一种修行!”当年才30多岁的我对方丈这句话似懂非懂,但又不便细问,只得点头称是,表示今后我一定会克服心中杂念,一心走好自己的路。
等我准备告辞时,皖峰方丈叫住我,用颤抖的双手从怀中掏出一个破旧的小布包,左一层右一层地剥开,里面有几沓叠放得整整齐齐的零钱。皖峰方丈把一沓钱递给我,说:“孩子,钱不多,收下吧。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要记住,每天要早走早休息,切不可贪晚,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我推辞不过,只好收下了这些钱,然后双手合十,给方丈深深地鞠了一躬。
这一夜,我脑海中一直回想着皖峰方丈的叮嘱。“走路也是一种修行”这句话数次在最关键的时刻提醒着我,“早走早休息”也成了我多年行走的习惯。
第二天辞别了皖峰方丈,继续上路。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次一别竟无缘再次相见。
2002年6月,我在西藏行走时,偶然听到皖峰方丈圆寂的消息,一时悲伤袭来,深感人生无常。据说方丈在圆寂之前还留下了一句话:“人生苦短,千万不可蹉跎了光阴,越是在金钱社会,越是不可贪着。”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DeepSeek几秒钟就能生成详细的旅行攻略,在AR技术的加持下,静态的壁画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力。但我想,高黎贡山顶云雾的湿度、库木库里沙漠沙粒划过脸颊的刺痛、高原草场上一碗羊奶的温度,也是构成我们人类认知世界的元语言。当我在罗布泊遭遇沙尘暴GPS失灵时,当我在柴达木盆地第一次经历断水时,这些计划外的遭遇却激发了我生命最原始的潜能,同时也是打破我认知惯性的破壁时刻。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如今,26年过去了,我依然在探索的路上,但仍然时时想起皖峰方丈的叮嘱:“走路也是一种修行”。
(作者为第六届“中国当代徐霞客”,2015年)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一篇:带着AI和好奇心启程
下一篇:智造向新 全球“圈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