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沈阳晚报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辽宁省博物馆(下称“辽博”)共服务观众24.6万人次,其中接待到馆观众11.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43.81%,省外观众占比66.4%,省内观众占比33.6%。单日接待游客也创造了建馆以来最高纪录。
为什么人人都爱辽博?本报记者深度对话辽博副馆长董宝厚,探究溯源。
▶从2019年“又见大唐”说起
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个博物馆,辽博素以藏品丰富、特色鲜明而享誉海内外。馆藏文物总量达11.2万件(套),其中尤以《曹娥诔辞》《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草书千字文》《瑞鹤图》等晋唐宋元书画精品、宋元明清缂丝刺绣、红山文化玉器、商周时期窖藏青铜器、辽代陶瓷、历代碑志、明清版画、古地图等最具特色和影响。但2019年之前,辽博也只是热门展馆,并没有如今这么火爆。
辽博的火爆出圈是从一个展览开始的。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由国家文物局和辽宁省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大型文物特色展览《又见大唐》,从2019年10月7日至2020年1月5日在辽宁省博物馆举办。本次展览也是在世界范围内首次以传世书画来呈现唐代的缤纷绚丽。
董宝厚记忆犹新地说:“‘又见大唐’是以百件珍贵文物再现1400年前盛世大唐的神致气韵。策展之初,团队把创新作为第一理念。希望展览不是简单的国宝相聚,不是晒宝,而是一个有故事、有情节、全面立体展示大唐盛世万邦来朝、举世繁华的展览,让观众看到大唐,联想到今天的美好生活。”
几经讨论,“又见大唐”的策展团队达成共识,即以展览叙事为主体,重点回答“你是谁、想展示什么、展给谁看、为什么这样展示、怎样展示”。9个月后,答案落地:以文物展览为骨架,以文化解读、审美欣赏为传播方法,结合多手段的展陈方式,多角度、立体式、全景化呈现了大唐政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了从“文物展”到“文化展”的跨越。
“又见大唐”成功之后,辽博同年推出“又见红山”,2020年推出“唐宋八大家”,2021年推出“龙城春秋”,2022年推出“和合中国”……每年至少推出一个现象级文化大展,让业内瞩目、观众叫好。
通过总结“又见大唐”和“又见红山”的经验,辽博提出了“构建展览叙事体系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的展陈理念。2023年,以该展陈理念为核心的项目从全国256项案例中脱颖而出,入围全国首批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介案例名单,这是对辽博人的最大肯定及褒奖。
▶用数字技术让观众“走”进文物
“构建展览叙事体系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展陈理念的成功,并没有让辽博人“自满”。今年辽博又创新推出“唐宋风华——数字画境中的艺术世界”展览。辽博通过超高清、沉浸式的数字空间,展示《洛神赋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秋窗读易图》《簪花仕女图》《夏景山口待渡图》《瑞鹤图》等馆藏画作,给观众带来一场场视觉奇观。“我戴上VR眼镜,化身白鹤翱翔天地,飞至北宋都城汴京,恰值上元节,宣德门上空彩云飘飘,瑞鹤翔舞,看见了宋代山河,真的太神奇了!”一名观众说。
“展览通过全息投影、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互动游戏等,不仅还原了原作之美,更再现了当时的盛景,观众仿佛在时空中漫步。”董宝厚说。
“五一”假期,辽博又推出国内首个海昏侯国历史主题VR沉浸展《探秘海昏侯国》,展览通过科技手段,让观众得以近距离感受这个承载着大汉王朝政治、经济、文化密码的重要历史节点。
人生总要来辽博一次,在这里可以找到中国文化的骄傲。
沈阳晚报、沈阳发布客户端
记者 杨博 摄影 张文魁
上一篇:法官进小区助力纠纷源头化解
下一篇:小雨轻风落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