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音
此件魏晋双马形铜牌饰出土于青海互助丹麻泽林村,通高5厘米、宽7.5厘米、厚0.3厘米,青铜质,模铸,双马为上下合组,大马呈跪卧状,小马立于大马背上,俯首啃咬大马鬣鬃。大马头顶有冠饰,马身正中铸有太阳纹饰,马尾下垂,与腿部连成底边和侧边;小马马身前后铸有两个太阳纹纹饰;双马的尾部、腿部镂空。两马造型高度写意,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和鲜明的鲜卑文化特征。青海地区出土的鲜卑牌饰不仅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文化传承关系的实物见证,而且也反映了鲜卑民族迁徙的历史足迹。
鲜卑是源于我国东北东胡系的一支少数民族。魏晋十六国之际,个别鲜卑部族由辽东迁徙至西部,一度活跃在青海高原。其中,吐谷浑部自西晋末西迁到枹罕(今甘肃临夏),后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吐谷浑公元313年立国,至公元663年为吐蕃所灭,成为吐蕃属国,在青海地区立国达350年之久。公元397年秃发鲜卑在青海东部建立南凉国,至414年被西秦所灭,该政权存在了18年,盛时控有今青海东部、甘肃西部和宁夏一部分地区。
鲜卑民族崇尚马,“兵利马疾,过于匈奴”,冷兵器时代,战马无疑是一种军事优势,在生产、生活、狩猎活动中也离不开马。因此,马背民族都企盼自己的马群兴旺,骏马辈出,双马形牌饰正是鲜卑民族动物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类造型的牌饰在吉林、辽宁、山西、河北、内蒙古都有出土,多见于目前公认的鲜卑遗存的墓葬中,可视为鲜卑文化的代表性器物。鲜卑金属牌饰受到匈奴以及西方草原文化的影响,共同形成了欧亚草原金属牌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