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男孩小李在短短几个月内体重快速增长,一度达到100多公斤。小李的父母担心孩子健康问题,便带他到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就医。据悉,小李首次就医时就已经重度肥胖,但家长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到了后期小李发生脑梗。这时候,家长才意识到原来儿童肥胖症会对孩子健康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当天,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大儿科主任、儿科二区主任、主任医师曹棨向本报记者介绍了上述案例,并指出肥胖已成为威胁儿童健康的核心问题之一。
适当运动,可保持身体健康。图为家长带孩子在南湖边慢跑。“小胖墩”不等于可爱,且严重影响孩子健康
小李只是受肥胖困扰的儿童青少年群体的缩影。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与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最新数据,中国6岁以下儿童肥胖率约为6.8%,6至17岁青少年肥胖率达19%,而且是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近10年间,部分一线城市学龄儿童肥胖率增幅超过50%,已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显示,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
“近几年,因为肥胖来就诊的孩子越来越多,还有不少孩子因为性早熟、身高偏矮等问题来就诊,上述病例同时也发现伴有肥胖。”曹棨表示。肥胖儿童不仅容易出现肥胖症合并心血管疾病,肥胖合并高血压、血糖异常、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疾病的概率,都会比健康儿童大大增加。骨骼肌肉系统方面,膝关节疼痛的发生率比正常体重儿童高3倍,跟骨的骨密度下降速度加快。
除此之外,肥胖症还会发生代谢紊乱,肥胖儿童胰岛素抵抗检出率达31%,脂肪肝发病率超15%。
饮食、运动、睡眠,“小胖墩”与多种因素相关
“小胖墩”为何越来越多?儿童青少年肥胖大多属于原发性肥胖,这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包括膳食营养不合理、运动不足、生活方式不佳,以及心理因素等。
从临床经验来看,幼儿期(3岁以下)的超重率约10%,与喂养方式密切相关,比如过早引入高热量辅食。学龄前期(3至6岁)肥胖率快速攀升,部分幼儿园体检显示超重儿童占比达20%。学龄期(6岁以上)肥胖率最高,因学业压力导致运动减少、电子产品依赖等都会导致肥胖加剧。
“导致孩子肥胖的第一大因素是饮食结构失衡。”曹棨表示,“可能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肥胖也是一种营养不良。”相关数据统计,目前儿童的高糖饮料摄入量跟20年前比较增长了3倍,过多摄入高能量、高脂肪、高糖、低膳食纤维的食物和饮料,会刺激神经中枢摄食神经元,引发进食过量、进食行为不规律等不良饮食习惯,进而导致肥胖症。
产生肥胖症的第二个因素是运动量断崖式下降。城市儿童日均户外活动时间不足1小时,电子设备使用时长超3小时,缺乏身体活动是导致肥胖症的重要原因。第三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还有睡眠剥夺。曹棨表示,学业压力大导致60%的中学生日均睡眠不足8小时,睡眠不足可导致胃饥饿素、瘦素等失衡,从而引起进食增多和能量消耗减少。而睡眠时间过长使机体处于低能耗状态,能量转化为脂肪储存于体内,可引发生理失调性肥胖。除此之外,精神压力也会影响人体内分泌的变化,引起食欲上升和进食行为改变。精神压力还可能影响胰岛素不适当分泌和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会促使肥胖症的发生。
采用“321”原则,合力做好儿童体重管理
“在临床上,我们观察到家长对于肥胖症还存在很多的认知误区与干预盲区。”曹棨提醒,45%的家长认为“孩子胖是发育好”,胖一点没关系。70%的肥胖儿童首次就诊时已出现并发症,错过早期干预窗口期。防治儿童肥胖需要从家庭到社会综合施策,共同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曹棨认为,儿童肥胖防控需建立“家庭—学校—医疗”联防体系,建议采用“321”原则:每日3种蔬菜、2小时户外活动、1小时屏幕时间限制。同时需警惕“隐形肥胖”(肌肉量不足但体脂超标),通过体成分检测实现精准干预。科学的饮食、规律的运动、充足的睡眠和家庭的支持,可以为孩子打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达到健康体重管理的目的。只有打破“能吃是福”的简单化认知,才能破解这一个不被重视的健康危机。
来源 | 南宁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罗颢 /文 宋延康 /图
编辑 | 赵翠玲
责编 | 刘晓婧
审核 | 王小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