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五个中国旅游日与全国第五个“民法典宣传月”交汇之际,根据“八五”普法规划,为压实普法责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民法典深入人心,净化旅游市场、规范旅游秩序,构建多方联动格局。2025年5月14日,西安碑林法院联合柏树林街道办事处、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深入西安碑林博物馆开展“法治护航文化遗产 法典点亮美好旅程”主题普法活动,通过创新形式推动法治文化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为游客与商户送上法律锦囊。
普法进景区
法律服务零距离
活动现场,碑林法院的干警们身着制服,化身“法治导游”,在景区设立“一站式”法律咨询服务台,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为游客解答旅游合同纠纷、强制消费维权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等热点问题。
“法官同志,我想咨询一下,如果网上订的酒店在节假日临时涨价三倍,这可以吗?”一位游客好奇地问道。杜飞耐心解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一方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发布的商品或者服务信息符合要约条件的,对方选择该商品或者服务并提交订单成功时合同成立,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酒店擅自提高服务价格,解除与您签订的订房合同属于违约行为,您有权要求按原价履行或通过平台投诉索赔。”一旁的游客闻言凑近追问:“要是预订酒店的平台不管怎么办?”“可以保留证据,若发现商家有恶意哄抬物价等不规范行为的,可以拨打12358、12315进行举报投诉。”杜飞回答。
干警们还走进商户,向商户们发放法治宣传资料,重点宣讲诚信经营义务,结合民法典合同编与侵权责任编,强调明码标价、安全保障等责任。通过发放普法手册、以案释法、互动问答等形式,干警们将法律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案例,针对“酒店临时加价”“旅游团虚假宣传”等问题提供维权指引,现场解答咨询10余次,发放资料100余份。
西安钟楼、小雁塔、碑林博物馆、古城墙、兴庆宫公园、关中书院、古文化一条街、八仙宫、张学良公馆、宝庆寺华塔、罔极寺、卧龙寺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使碑林区成为极具旅游发展潜力的城区。此次活动,正是碑林法院助力构建“无讼旅游”市场环境的生动体现。
创新性融合
文化遗产保护与法同行
旅游景区中的游客不文明行为偶有发生,部分游客在景区文物、古建表面刻划“到此一游”字样,或因攀峰钉岩钉被判处刑罚。此类行为不仅违背社会公序良俗,更可能触及法律红线。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已于2025年3月1日起施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碑林法院将普法宣传与文化遗产保护紧密结合。此次活动,干警们通过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相关条款,呼吁游客“文明观览、爱护古迹”,并剖析“文物涂鸦”“破坏遗址”等行为的法律后果。同时结合典型案例,强化公众对文物历史价值的认知。文物保护,就是保护历史;传承文明,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正如干警在普法宣讲中所强调:“每一处刻痕都是对文明传承的割裂,而每一次守法游览都是对历史的致敬。”
法官放下法槌走进景区,从“被动审判”到“主动服务”,法治不再是冰冷的规则,而成为可触摸的文化记忆。碑林法院以普法“小切口”做实法治“大文章”,以“景中有法、法润人心”的模式,让游客在感受千年碑林文化底蕴的同时,体悟法治力量。
作者| 张琳娜
编辑| 李娟
责编| 马宁
审核| 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