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网
作者:守一
“网上买了门票,到了现场进不去。”这是不少消费者在第三方平台购买博物馆、景区等门票后,经常遭遇的问题。钱花了,没享受到服务,想维权退款,却又遭遇商家和平台踢皮球。这类第三方平台上的购票陷阱,该谁来负责呢?
梳理媒体的报道可知,在第三方平台中,相当一部分是店铺本身没有经营资质,做的是灰色生意。他们没有得到博物馆等机构的官方授权,通常是收了消费者的钱、接受预定之后,再通过别的门路去搞票赚差价。如果票搞不定或者对接出了问题,当然就无法兑现。所以首先要问的是,平台有没有起到把关作用,如果能做到严格禁止无资质店铺运营,就可以帮助消费者排除很多风险。
如新闻中提到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等,都有明确的官方订票渠道,可有些游客没有及时从官方渠道买到票,就会抱着侥幸心理,去第三方平台购票。通过第三方平台购票的消费者,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未必不担心,但对一些外地游客来说,去一趟不容易,再加上出于对平台的信任,可能就会有冒险试试的心态,以为即便买了不能去,也可以找平台退钱。
平台确保商户诚信经营,是自己的本分。在出现消费纠纷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之后,平台应该及时为消费者主持公道,而不能视之为消费者和店铺之间的纠纷,只当甩手掌柜。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平台允许店铺公然出售门票,就是一种安全背书。就像有消费者质疑的,博物馆如果禁止第三方预约,那第三方平台为什么还能公开卖票?平台允许欺骗消费者的行为长期发生,显然应该承担连带责任。
要避免类似的陷阱坑害消费者,平台应该在多个环节下功夫。首先是严把入驻关,对于准备开展售票业务的商家,要审核其是否具备相应资质,比如是否有博物馆等机构的授权,从源头上杜绝灰色生意;其次是通过保证金等制度设计,确保消费者权益能得到保障。如果要求预售票的商家都缴纳保证金,或者只有消费者消费完之后商家才能从平台取回预付款,就能避免消费者上当之后拿不回票钱。
总之,只要平台加强监管意识,有很多方法限制偷奸耍滑的商家。反之,如果平台更多考虑逐利,可能就缺少主动作为的动力。平台只收租不管事,消费者遇到问题就容易被推诿。要改变这个现状,还需要监管部门来施加外部压力,降低消费者的维权成本。
消费者维权经常面对的窘境,就是在平台和商家之间打了很多电话,最终却也没找到负责的人。监管部门若能推动平台设置“一键维权”,或许就能倒逼平台和商家重视消费者的声音,而这也等于是从源头上扼杀那些偷奸耍滑的灰色生意。(守一)
[ 责编:金凌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