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文化综合报道】5月12日,外媒报道称,专家倡导人工智能作为保护边缘文化的催化剂。
在科技日益主宰我们生活的时代,人工智能与文化保护的交汇为边缘化和原住民群体带来了一线希望。一个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工具领域应运而生,旨在保护和弘扬这些群体独特的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民间传说、口头传统和社区智慧。文化响应型人工智能系统的潜力引起了专家们的兴奋,他们致力于确保这些传统不仅能够传承,更能世代相传。
这项努力的重要性不容小觑;随着全球化的扩张,许多本土文化面临着被掩盖或彻底遗忘的风险。科技拥有存储和传播信息的强大力量,但它必须以尊重和尊重当地习俗的方式进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深入了解文化背景、细微差别和历史。这需要技术专家、人类学家和社区成员通力合作,共同打造能够反映和提升文化认同而非淡化文化认同的人工智能系统。
在即将出版的新书《社区人工智能》(AI for Community)中,一个由技术专家、研究人员和文化倡导者组成的联盟概述了人工智能如何保护那些可能消失的文化遗产,并促进与这些遗产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作者建议,这些人工智能系统的发展应该由其目标社区驱动,从而保护和分享丰富的文化叙事。人工智能战略家兼合著者伊朗·达瓦尔·阿尔达兰(Iran Davar Ardalan)探讨了人工智能在获取和传播这些知识方面的变革潜力。
对Ardalan来说,将人工智能融入文化保护工作代表着开创性的机遇。人工智能工具正被用于记录濒危语言、创造互动式教育体验以及维护口述历史,从而为个人提供重新连接自身文化遗产的途径。她强调,科技并非仅仅服务于功能性目的;它能够强化身份认同,并培养社区成员的自豪感。这种联系可以激发新一波的创造力,即使放眼未来,也依然植根于历史智慧。
《社区人工智能》的作者提倡采用多维度方法来开发人工智能工具。他们强烈反对采用统一的、包罗万象的策略。相反,他们认为开发者必须投入时间和资源来了解他们所服务社区的不同文化根源、传统和道德价值观。强调本地化的人工智能框架对于确保所创建工具的相关性和真实性至关重要。
霍华德大学与谷歌的合作就是这种合作的一个典型例子。此次合作旨在开发能够准确代表非裔美国人口语英语的语音数据集。尽管这些数据集尚未投入商业化,但它们在增强专门针对非裔美国人的语音识别技术方面拥有巨大的潜力。确保多元化语言群体得到充分的代表,不仅可以提高技术的有效性,还能为那些在技术发展中历来被边缘化的群体提供发言权。
此外,随着文化格局的不断变化,人工智能有可能在保护濒临灭绝的语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目前约有3000种语言面临在下个世纪消失的危险。失去这些语言的影响不仅仅是词汇的消失;它们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不可替代的社区认同。毛利语就是这样一种受到威胁的语言;然而,新西兰Te Hiku Media开发的人工智能模型等创新举措展示了技术如何积极参与语言复兴工作。该模型由毛利技术专家设计,不仅致力于记录毛利语,更致力于确保它在英语和全球化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下,仍然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口语。
“社区人工智能”项目也揭示了在人工智能系统中整合文化内容所面临的挑战。某些人工智能应用,例如面部识别和图像生成技术,在不同人口群体中表现出了性能差异。如果这些工具无法准确地呈现文化遗迹、传统服饰或当地生活方式,可能会严重损害促进跨文化理解和尊重的努力。这种差异凸显了技术开发者迫切需要与拥有细致入微理解的文化专家深入交流,以便为创建与文化相契合的系统提供必要的信息。
作者指出,尽管人工智能在推进语言保护和振兴方面前景广阔,但障碍依然存在。人工智能生成的语言输出有时会显得“生硬”,无法捕捉自然语言中丰富的韵律和情感细微差别。此外,复兴的语言也存在着明显的风险,即它们可能会演变成新的人工产物,偏离其曾经拥有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文化意识人工智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已成为跨学科利益相关者的凝聚点。围绕人工智能的讨论不应仅仅围绕技术进步,还应融入尊重文化遗产和社区参与的讨论。这种视角鼓励人们采取一种整体的方法来丰富而非侵蚀文化认同的技术。土著语言、民间传说和祖先智慧的未来,很可能取决于我们如何以负责任的方式有效利用人工智能的能力。
总而言之,围绕人工智能在文化保护中的作用的持续对话,凸显了技术、人类身份和集体记忆的交织。通过优先考虑文化敏感性来开发人工智能应用,科技公司可以开发真正满足不同社群独特需求的工具。关注本土文化中固有的基本价值观,最终将有助于打造一个更智能、更具适应性的技术格局,从而尊重并弘扬其所追求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