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千龙网
记者获悉,5月13日,由首都图书馆主办的“光影互鉴——中法摄影展”于北京城市图书馆B1展区免费向读者开展,展期至6月17日。
作为“运河及丝路文库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展览以“互鉴”为内核,由中国摄影家逄小威与法国摄影师让‐伊夫·巴尔丹(Jean-Yves Bardin)联袂呈现。中法两位摄影师分别将镜头聚焦对方的国家,捕捉日常生活瞬间,以摄影作品为载体,架起两个古老文明之间沟通的桥梁。展览以建筑、自然、雕塑、人物为主题,共展出115幅作品,旨在增进中法对彼此的了解与认知,助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地标不仅是符号,更是人与时空的诗意共生。”逄小威这样诠释他的创作理念。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英国皇家摄影协会会员,他以黑白肖像见长,作品被全国各大美术馆、博物馆收藏的数量逾2000幅。2024年巴黎之行中,他穿梭于卢浮宫的晨曦、玛黑区的石板巷陌,用胶片定格绚烂光影,更以黑白人像捕捉巴黎市民的深邃目光,成为展览中“人文温度”的灵魂注脚。
展览中一幅黑白摄影作品,定格了逄小威在巴黎特洛卡代罗花园的创作瞬间。拍摄当天,暮色浸染天际,埃菲尔铁塔镀着粉金色余晖,金属的冷峻、晚霞的温柔、市井的烟火定格在画面中,编织出巴黎的日常诗篇。
法国摄影师让‐伊夫·巴尔丹的镜头,则向巴黎讲述着东方的故事。展览中一幅作品聚焦山东梁山的一家拳馆——画面中少年们目光如炬,挥拳的瞬间凝结力量与信念,背景墙上国旗鲜红,诠释着东方少年的锐气与家国情怀。
中法摄影师将镜头聚焦对方的国家,构建起双重视角的文化对谈:巴黎哥特式教堂的尖顶与烟台振扬门的飞檐斗拱遥相呼应,塞纳河畔的馥郁花香与重庆梯坎巷道的烟火气息交织流动,欧洲古典雕塑的冷冽与梁山少年的拳锋碰撞出力的变奏。
当镜头下的巴黎市民与中国少年隔空对望,两个文明对美的追寻便超越了地理与时间的界限。通过建筑的对望、自然的共鸣、人文的对话,观众得以触摸两个文明对美的共同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