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任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数据库产品部党总支书记、副总经理的王宝晗,同时担任“王宝晗劳模创新工作室”牵头人。近年来,他扎根云计算与数据库领域,见证了云能力中心从“云改”到“一流云服务商”的蜕变历程。
冲锋“云改”战场,拓荒“公有云”
2019年,中国移动为适应数字化转型、响应国家战略、提升自身竞争力,启动了“云改”战略。移动云作为“5G+”战略基础设施中枢,是中国移动高效触达市场的核心保障,也是持续助力社会数智化转型的中坚力量。
在此次转型中,所有业务产品从“私有云”向“公有云”架构演进,是一次全面的技术升级。作为当时PaaS产品部的骨干力量,王宝晗十分清楚,这场转型不仅是技术架构的更迭,更是关乎企业未来的关键一战。初期的困境让他如入泥潭,团队初涉公有云,经验匮乏、资源紧张,架构设计须从零开始摸索。面对成员眼中的迷茫与焦虑,王宝晗主动扛起责任,白天担任“协调员”,穿梭在各部门之间协调资源,解决突发问题;夜幕降临时,又变成不知疲倦的“领航者”,带领团队就大数据处理、数据库优化等核心问题展开探讨。记不清熬过多少个夜晚,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轮讨论和重塑,终于确定了“PaaS产品上云规范”,指导PaaS百款产品在百天内完成了公有云架构改造及上线。
攻坚关键技术,打造自研数据库
数据库作为IT系统中的关键基础设施,被誉为IT技术皇冠上的明珠。为了打造自研数据库,需要围绕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三个方面进行重点攻坚。
2019年,“云改”的号角吹响,王宝晗一头扎进数据库的瀚海。面对技术的重重壁垒,怀揣信念,与代码相伴,在复杂的设计和演进研究中摸索前行。他及时组建团队,将目光锁定在云原生数据库这个充满挑战的赛道。探索之路荆棘丛生,每一个难题都像一座大山,但王宝晗从未退缩,他是一位坚毅的领路人,带着团队成员寻找破晓的曙光。他和团队成员常常通宵达旦地调试,为了一个技术参数反复争论、不断验证,在失败的沮丧中相互鼓励。经过整整5年摸爬滚打,“海山数据库”系列产品终于破茧而出,实现了数据库领域的自主可控,产品具备高扩展、高性能、高可用、高安全、低成本的特征,同时适配主流国产化芯片和操作系统,支持百TB级存储,秒级库容扩展,性能较原生PostgreSQL提升3倍,存储资源节约50%以上,实现了高性能与低成本的平衡,关键技术达到业界先进水平。
依托劳模工作室,做好“传帮带”
多年的科研经历,让王宝晗认识到,技术创新不能一个人孤军奋战。2018年,他牵头成立“苏研劳模创新工作室”,打造了以“解决生产实际的创新课题”为核心的创新平台,为公司持续夯实云计算领域的人才基础。
王宝晗带领工作室建立了“3+1”重点工作制度,即每年精选3个重要性高、难度大、创新意义强的课题进行研究,精选1个特色“匠心活动”,以软性手段,灵活支撑课题研究和匠心文化传递。几年来,工作室以科技报国为目标,解决移动云发展核心难题,累计获得授权软著28项,申请专利89项。为了充分发挥云计算的技术优势,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王宝晗带领工作室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参与江苏苏州市“千名劳模联系服务千家企业”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担任“新兴数字产业技术服务队”队长,以“助企解难,共促发展”为核心,推出数据库调优服务、数据库上云方案、数据库迁移服务三项数据库助企服务清单,全力促进新兴数字产业发展。
他磨破双脚,走向高处,让星光洒满道路;他划破双手,志在云端,让荆棘变成杜鹃。这些年,从苏州市劳动模范到江苏省劳动模范,再到全国劳动模范,王宝晗一路走来,是向光而行的坚持。中国移动提供的广阔平台,让团队的研发成果得以孵化和应用。站在新的起点,王宝晗表示,将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积极投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