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一楼演播厅里,一张特殊人物的背面照投放在大屏上时,激起现场观众内心的涟漪。这是云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临沧边境管理支队副支队长、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杨翔的背影。
杨翔本人缺席了这场由共青团云南省委、云南省青年联合会主办的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暨新时代青年先锋云南省获奖者颁奖活动。此刻的他,正在距会场400多公里以外与缅甸接壤的临沧边境,指挥一场新的战斗。
戍边17年,杨翔如同行走在刀锋上的“暗夜猎手”,一直在打击跨境毒品违法犯罪的第一线,深入虎穴、出生入死,却始终隐没在公众的视野之外。
杨翔曾在临沧边防支队南伞边境检查站工作多年。这个边检站除了对出入境人员、车辆及货物实施检查外,还担负着打击边境地区内潜外逃、走私贩私、贩枪贩毒等违法犯罪活动的任务。
查缉工作培养了杨翔高度的职业敏感。
一个4月的晚上,杨翔带队在中缅边境的小路上开展查缉工作。在对一辆装载水泥的拖拉机进行检查的时候,司机表现出的紧张,让杨翔警觉了起来,他们把拖拉机里的水泥一袋袋搬到地面检查,没有发现可疑物品。杨翔绕着拖拉机来回走动,仔细观察,他伸手敲了敲油箱,金属发出沉闷的声响,和正常的油箱声音不一样。他们把油箱拆卸后,藏匿其中的海洛因赫然出现。经查,共有11.74公斤。
回忆起这次查缉,杨翔说:“其实那天我也有过疑惑,但直觉告诉我,这辆拖拉机有问题。”
一个下大雨的夜晚,杨翔和战友们在执行任务时,看见前方有两个背着包、在暴雨中赶路的人。这让杨翔觉得不寻常,他们想追上去询问,但快接近时,这两个人却消失在一片玉米地里。根据经验,他们认为,躲起来的人可能会丢弃随身携带的东西。他们冒着大雨在那片玉米地找了3个多小时,果然发现了两个装着冰毒的背包。此时,他们泥浆裹身,全身上下没有一处干净的地方。
杨翔有一张手绘地图,上面每条河流、每处断崖都用不同色块做了标注,每一条小道、便道都圈起来并注明,如“2018.7.12新修摩托道,路基红土新鲜”,“2020.4.5枯水期涉渡点,鹅卵石滩有拖痕”。这些都是他翻山越岭,通过一次次巡边踏查、一步步踏勘绘制出来的。
临沧地形地貌复杂,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7%,有近300公里边境线,分布着许多犯罪分子绕关避卡躲避检查的小道。“只有自己走过这些路,才能分析出哪一条路线有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杨翔说。
这张令人惊叹的手绘地图,在杨翔看来,只是他们打击犯罪常规作业的一部分:把碎片化信息整合为逻辑连贯的信息,识别潜在威胁或机会。
一次,一辆车准备多点转运将一批人员偷渡出境。杨翔和专案组成员前往边境一线开展侦查。他们利用对地形的熟悉,穿密林、攀绝壁、钻溶洞,手脚被石块树枝划破,夜晚蹲守时,浑身被蚊虫咬得奇痒红肿。最终,在历经8个多月延伸打击后,他们抓获涉案人员186名,捣毁中转窝点3个,打掉团伙26个,摧毁了一个跨境犯罪网络。
杨翔戍边17年,累计参与侦破毒品案件1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00余名,缴获毒品1.5吨,指挥侦破偷渡、走私等跨境违法犯罪案件600余起,打掉犯罪团伙300余个,抓获涉案人员1900余名,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5次,获评“全国禁毒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等称号。
杨翔认为这些荣誉“是属于集体的”。
杨翔和战友面临的是一项高风险、高复杂性的工作,需要高度密切的团队协作。“团队弥补了个体的脆弱,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的战友提供了心理支持。”杨翔说,团体作战通过分工专业化、风险分散化、资源集约化,将个体的脆弱转化为系统的韧性。
“每次执行任务,都是把自己的后背交给战友。比抓获犯罪嫌疑人更重要的,是把兄弟们平安带回家。”杨翔说,“卫国戍边,荣誉属于每一个在边境线默默耕耘的战友。”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