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4年度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监测统计情况的通报》显示,江苏国家级开发区的土地开发率、土地建成率、投资强度、地均产出等指标均高于国家平均水平,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再创新高。
工业用地是保证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无论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还是新兴制造业布局建设,都离不开工业用地的有效供给,合理用好每一寸土地,推动资源“寸土”产“寸金”,使产业“聚变”生“巨变”,是新时代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亩均效益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伴随产业布局的不断优化,土地要素不断向工业开发园区汇聚,有力地支撑了园区产业扩容、发展提质,但一些地区在工业用地开发过程中,还存在宽打宽用、闲置低效等土地粗放利用的现象,造成布局散乱、形态破旧、产业低端,一度成为制约工业用地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
土地资源不可再生,且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工业用地不可能无限开发,破解工业用地难题已成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的必答题,需要进一步向存量要空间、向集约要效益。
下好规划先手棋,为工业用地发展留足“广度”空间。在推进工业用地开发过程中,各地需根据产业发展导向和园区地块实际,统筹考虑本地交通区位、资源禀赋、特色产业等要素,依据产业定位、功能布局等,为土地利用绘制一张清晰的导航图。在项目落地前,要制定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容积率、能耗、环境“标准地”五项控制性指标,做到为项目用地量体裁衣。同时,充分利用大数据、大模型等科技手段,对项目的产业类型、产值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强度等内容量化评估,拿着“放大镜”去比选、研究,保障有限的土地资源供给发展前景好、产值增长快、亩均效益高的发展项目。
做好盘活新文章,推动工业用地发展实现“精度”提升。低效用地腾退和再利用一直是工业用地存量盘活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各地需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按照停建停产、粗放用地、产业转型等不同类别,制定一地一策,实现精准施策;采取灵活处置方式,通过政府有偿收回、引入合作开发、助企二次创业等多种形式,加快实施土地再开发再利用,实现腾笼换凤,在土地存量中找到发展增量。比如江苏苏州市,全面推行数据得地、工业上楼战略,让“上下楼”成为产业“上下游”,2024年,实施低效工业用地转型超过1.5万亩,今年一季度,实施低效工业用地转型5461亩,有效缓解了工业用地吃紧问题。
把好准入审核关,守牢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发展“深度”阵地。各地需落实项目全周期节约集约用地理念,强化工业用地项目源头管控、联合审查、严格准入、产业集聚发展,实现产业项目精准集约供地。在工业项目建设、竣工验收、达产复核上,各地应切实强化土地供后监管,依法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供地,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开工期限等控制指标,让每一寸土地都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推动土地资源与优质项目相互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