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悦
如何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融入、逐步能致富”?我省以“产业兴、就业稳、社区暖”为抓手,通过产业、就业、治理三端协同发力,努力将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书写在群众的笑脸上、体现在社区的活力中、落脚于发展的可持续上。
4月13日,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贵州展馆内,一件件精美的苗绣工艺品在灯光映衬下光彩夺目,闪耀着民族文化的魅力。
这些苗绣工艺品出自施秉绣娘之手。近年来,黔东南州施秉县大力开发刺绣、银饰、服装、工艺品等民族民间旅游特色商品,推动旅游商品产业快速发展壮大。这也为当地易地搬迁群众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以前在外打工,时时担心‘老和小’,现在家门口工作,上班时间灵活,赚钱顾家两不误。”施秉县城关镇南官营社区搬迁群众罗曼林绣得一手好苗绣,她说:“好好干,一个月工资5000元不是问题。”
在当地,像罗曼林一样做刺绣的搬迁群众不在少数。施秉县在易地搬迁社区点及周边小区专设了刺绣就业帮扶车间,并对易地搬迁安置妇女进行培训,让她们用巧手“绣”出幸福生活。
产业扶持,筑牢增收“造血”根基。贵州将产业发展作为搬迁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因地制宜构建“家门口经济圈”。在具体工作中,立足安置区资源优势,通过盘活安置区闲置资源、谋划优质项目、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园区、壮大就业车间(基地)和集体经济,创造就业岗位,建立搬迁群众利益连接机制,通过技能培训提升搬迁群众就业适配性,确保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本提升同步推进,形成了“以产带人、以人兴产”的良性循环。
天空下着小雨,黔东南州天柱县联山街道幸福社区搬迁群众刘春燕手机响起,这是一条家政订单信息。“不远,就在城中心一小区。”拿上工具包,撑上雨伞,她往客户家中赶去。
刘春燕是“联山阿姨”家政服务队的一名员工。“联山阿姨”是联山街道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为不能外出的劳动力搭建的一个就业创业平台。从接受培训到成为一名金牌家政师,刘春燕通过社区的帮助和自己的不断努力,找到了自己事业的“第二春”。
“联山阿姨”家政服务队2024年成立,业务已从最初的日常保洁拓展到整屋收纳、月嫂护工等10多个门类。就业是民生之本。联山街道不断完善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通过搭建平台、组建队伍,有效解决了搬迁社区群众就业难题。据统计,街道组建的职业农民队、手工编织队、家政服务队和建筑施工队累计带动1200余人次就业,有效提高了搬迁群众的收入水平。
4月26日,毕节市黔西市锦绣街道锦绣社区举办“破除陈规陋习·培育文明新风”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中示范活动,47岁的搬迁群众王会珍在“移风易俗我践行”承诺签名板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她说:“现在生活越来越好,思想上也要跟上,要与时俱进。”
王会珍的话道出了搬迁群众的心声。每逢节日,社区组织文艺汇演,搬迁群众积极参与,欢声笑语不断。浓厚的社区氛围,也让搬迁群众找到了归属感。
“文明新风吹拂,居民素质不断提升。同时,社区服务中心提供贴心服务,解决居民后顾之忧,包括心理咨询、技能培训等等,让搬迁群众真正融入新生活,感受到家的温暖。”锦绣社区一名负责人说,搬迁群众“稳得住”,不仅需要产业就业支撑,更离不开温暖和谐的社区环境。
上一篇:市人大常委会视察持续增收两个“三年行动方案”实施情况
下一篇:露天矿坑变度假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