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5月14日,中国金融市场迎来关键节点。当日午后,银行股全线爆发,银行板块市值突破10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时,保险、券商板块也表现强劲,共同带动沪指上扬。4月份中国金融数据表现亮眼,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8.0%,社会融资规模新增1.16万亿元,信贷规模也稳步增长。公募新规等多重因素也促使资金重新配置,引发市场对金融板块的深度关注与解读。
中国4月份金融总量实现合理增长
据中国央行最新发布的金融数据,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达325.17万亿元,同比增长8.0%,增速较上月末提升1.0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8个百分点。业内专家分析,去年大力度的金融数据“挤水分”,使过去虚增、不规范的存贷款被压缩,金融总量数据增长更加稳健扎实。而且,今年存款向理财分流现象明显减少,部分资金回流至存款账户,4月存款虽减少约8700亿元,但同比少减约3万亿元,对M2增速产生上拉影响约1个百分点。从长期看,中国广义货币M2增速总体保持在7%以上,持续高于名义经济增速,但短期会受市场运行、经济主体行为等影响而出现暂时波动。专家还指出,将M2增速作为货币政策观测性指标有一定合理性,但随着金融深化和经济结构转型,货币总量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在减弱,主要发达经济体也曾经历淡化并放弃盯住总量指标的过程。
社会融资规模方面,4月新增1.1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约1.22万亿元,月末增速较上月提高0.3个百分点,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大。政府债券发行加快是主要拉动因素,1-4月政府债券净融资超5万亿元,同比多约3.6万亿元,其中4月净融资约9700亿元,同比多约1.1万亿元,上拉社融增速约0.3个百分点。整体来看,今年财政支持力度大、发债节奏快,与货币政策形成合力,推动经济良好开局。同时,4月企业债净融资约1900亿元,同比多约200亿元,因债券收益率走低,企业加大债券融资力度,助力降低整体融资成本。
信贷方面,4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5.70万亿元,同比增长7.2%,前四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0.06万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且4月末人民币贷款增速高于名义经济增速。还原地方债务置换影响后,贷款支持力度更高。去年四季度至今年1-4月,用于化债的特殊再融资专项债发行超3.6万亿元,估算对应置换贷款约2.1万亿元,还原后4月末人民币贷款增速维持在8%以上。地方债务置换在统计上虽会下拉信贷增速,但实质只是转变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方式,从长远看,有利于减轻地方化债压力,畅通资金链条,提高金融资产质量,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此外,4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3.2%,较上月低约4个基点,比上年同期低约50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3.1%,比上年同期低约55个基点。目前中国利率水平处于历史低位,央行多次表态,通过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和监督,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以拓宽降息空间,近期央行的降息举措也体现了稳经济的决心。
银行股市值飙升创纪录
5月14日无疑成为了银行股的高光时刻。当日午后,银行股迎来全面爆发,上演了一场气势如虹的上涨盛宴,众多银行股纷纷刷新上市以来的最高价纪录。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上海银行等一众银行股的亮眼表现,不仅吸引了市场参与者的目光,更在资本市场的版图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截至昨日收盘,银行板块的总市值突破10万亿元,相较于去年末大幅增长约8000亿元,一举创下了历史新高。这一数字背后蕴含的意义值得深入剖析。在当前A股总市值为102.14万亿元的大背景下,银行板块的市值占比达到了约1/7,充分彰显了其在资本市场中的重要地位。
从行业横向对比来看,若依照31个申万一级行业划分,银行板块的市值总和相当于综合、美容护理、社会服务、纺织服装等后15个行业市值的总和。这意味着,银行板块在体量上远远领先于其他众多行业板块,成为资本市场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其庞大的市值规模不仅反映了银行在国民经济中作为金融体系核心的稳固地位,也体现了市场对银行业发展前景的认可与期待。
银行、保险、券商集体发力
投资快报记者还留意到,昨日,千亿市值的保险巨头中国人保罕见地封住涨停板,保险精选指数当日涨幅接近7%,与此同时,券商板块同样表现不俗,为沪指重回3400点助力添彩。
银行、保险、券商这三大金融板块携手共进,共同带动沪指发起大举反攻,如此壮观的景象在日常并不常见,因而引发了市场各方对于背后原因的深度挖掘。一时间,各种猜测与传闻在市场中四散传播,众多“小作文”也应运而生,试图解开这一谜题。
在众多分析中,证券ETF、银行ETF、金融ETF的强势领跑无疑成为市场关注焦点。华宝基金率先发声,认为银行板块的持续走强与其自身特性息息相关,其低估值、高分红的“类固收”属性在当前市场环境中极具吸引力,能够为投资者提供相对稳定的收益。此外,险资对银行股的青睐也从侧面印证了银行股的价值,据数据显示,仅在2025年内,险资便已有多达13次举牌行为,其中6次直指银行股。截至一季度末,险资在银行股上的持股数量与市值均在各行业中名列前茅,这反映出险资对银行股长期投资价值的高度认可。
然而,面对如此强劲的大金融板块爆发态势,市场参与者们似乎更倾向于相信背后存在着一些更为隐秘的因素。于是,各种“小作文”蜂拥而出,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便是“公募为了业绩基准集中调仓引发银行保险板块大涨”这一说法。华西证券的一份名为《A股银行指数上涨与公募新规的关联性分析:低配困境下的估值修复逻辑》的策略研报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该研报精准指出A股银行板块在公募基金配置中存在显著的结构性矛盾,依据2025年一季度的最新数据,公募基金在银行板块的配置比例仅为3.49%,相较于沪深300指数权重低配9.99个百分点,相较于中证800指数权重低配6.99个百分点。
研报进一步分析认为,公募新规的推行将会引导资产配置向沪深300指数靠拢,主要源于公募改革行动方案对基金业绩基准提出了三大明确要求:其一,业绩基准的约束,规定主动权益类基金投资组合与业绩比较基准(沪深300为主)的偏离度不得超过10%;其二,强化对风格漂移的监管,对于长期(超1年)偏离基准20%以上的基金将实施重点监控;其三,要求季度报告中需详细披露行业配置与基准指数的差异以及相应的调整计划。这些要求无疑对公募基金的投资决策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基金经理在资产配置上更加注重与业绩比较基准的契合度,从而可能会引发对银行、保险等板块的重新审视与配置。
上一篇:瑞士卷够卷 网红店遭多商家克隆
下一篇:多措并举引导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