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郁大同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222万人,较2024年增长约43万人,增长率为3.65%,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就业岗位的供给量与毕业生的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缺口,且岗位分布不均;另一方面,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错位,部分人文学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较弱,导致“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
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到青年学生个人成长成才,更关乎国家的发展与未来。因此,要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青年学生共同努力,引导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引导高校毕业生乐于在重点行业领域中施展才华。近年来,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正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对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提出了较大需求。但目前这些新兴领域存在非常大的人才缺口。高校应主动对接各级各类毕业生定向推荐和人才引进项目,要抓住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数字中国等契机,引导毕业生在投身重点行业中追逐人生梦想,努力攻坚克难,在拼搏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引导高校毕业生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联动中提高就业能力。要打破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推进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联动互补,一方面,与时俱进提升大学生理论水平,要做到靶向讲解,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答疑解惑,有针对性地“滴灌”,对学生个体存在的就业问题予以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科学组织课程实践教学,在课程实践教学中引导大学生踊跃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将专业实践、专业实习等教育活动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广泛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组织大学生进行岗前锻炼,使大学生深入一线岗位了解职业内容、深化专业技能、提升来自一线的职业体验,为正式入职积累必备的技能。
引导高校毕业生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业绩。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等领域中的每一个平凡岗位,都承载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重任。新时代赋予了平凡岗位的耀眼光芒,同样的工作岗位,不同的人会达到不一样的人生高度,创造不凡的业绩。因此,高校应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到中小微企业、到农村、到基层,到最能发挥所学所长、获得快速成长的地方,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苏北发展研究院、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