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咸文静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推进,养老话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这些听起来有些距离感的词儿,其实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就拿居家养老来说,作为最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养老方式,在舒适度、生活习惯、隐私保护方面有优势,而且符合老人不愿离家的心理,“养老不离家”的老年人占比在90%以上;机构养老就是我们常说的入住养老院养老;社区养老则是引入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社区养老服务和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像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幸福食堂”等,都属于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
如今,正如我们所经历的那样,随着家庭结构的发展趋势,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压力让以往“家庭养老”的模式受到很大考验,“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数量不断攀升。就像一日三餐这样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也逐渐成为养老问题中的关键词。
一顿饭看似小事情,对于不少空巢、孤寡、高龄等老年人来说却是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在他们眼中,幸福感也许很简单,就是能在家门口吃上了一口热乎饭。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当地结合老年人居住分布特点,遵循“十五分钟”服务圈建设理念,近两年先后新建、改扩建助餐点133个。在满足老人用餐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延伸拓展助餐点功能,融入休闲娱乐、康复理疗等内容,按摩、针灸、足浴……选择丰富且多样。
潜移默化中,一顿饭带给老人的变化越来越多,在吃得舒心、安心、放心的同时,很多老人的精神生活得以丰富。社区、村庄的活动室,因为支起了几张饭桌,不少原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老人有了交流伙伴,吃饭之余打打牌、聊聊天,甚至是聚在一起做做针线活、遛遛弯,虽然看起来都是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但老人的精神面貌却因此焕然一新。
希望这样的幸福食堂,能长久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