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地理位置特殊,常年受台风、暴雨等极端气候影响,海陆空各类风险隐患交织叠加。当恶劣天气叠加复杂环境,遇险人员生还概率骤降。
厦门市空中救援中心依托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简称“东二飞”),构建起以厦门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市的应急救援网络,海陆空立体化应急救援体系基本形成。
起飞
用机翼织起生命安全网
3月10日,71岁的陈先生和老伴乘坐邮轮从广州出发。当天下午,他感到胸痛胸闷,忍到第二天早上,情况没有好转。经随船医生检查,陈先生被确诊为急性心梗。
在茫茫大海上,每过一秒,生命就多一分危险。船员迅速联系了空中救援,东二飞接到指令后,启动救援预案,同时与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联系。
一场海陆空协同的生命营救紧急开启——
当日,外海天气不好,浓雾如幔帐般连成片,视野不佳。“遇险人员年纪大,任务紧迫,我们收到任务后立即起飞。”当天执飞的飞行队搜救机长吕冲说。
上升高度避开云层,到达区域后下降高度。白身蓝尾的救援直升机穿过浓雾而来。
悬停、下放、救援、返航。回程时,大雾更甚。在恶劣天气与紧急病情的双重压力下,这场空中转运的接力救援仅花费37分钟,就将患者送至医院。经治疗,陈先生转危为安。
这样惊心动魄的救援任务对于东二飞来说,已是日常。
早在2004年,东二飞就在厦门成立。20多年来,共执行740起救助任务,救助飞行时间近2861小时。台风“山竹”期间,机组倒飞着舰,成功救助9名遇险船员;台风“格美”登陆期间,海岛渡口码头纷纷关闭、客渡船停航,东二飞机组先后于东庠岛、浮鹰岛将2名因停航无法乘船出岛就医的患者直接送往医院急救。
快捷、灵活、高效,是空中救援的关键词。“在海上,船的航行速度慢,车又过不去;海里可能有礁石,山区有悬崖峭壁,而直升机作为航空应急救援的核心装备,能快速到达作业现场。”吕冲说。
提速
打造生命救治黄金动线
生死竞速,分秒必争。面对亟待救援的生命,如何提速再提速,缩短救援时间。
过去,海上救援机组在接获遇险者后,会先将伤员转运至就近机场,再由提前在机场待命的120急救车辆直接将患者转运至医院。
2019年,东二飞创新机制,打通了海上救助“最后一公里”——遇险人员被带上飞机后,可直飞医院,相较于之前落地高崎机场后再送往医院,平均能为遇险人员节约2个小时抢救时间。
目前,厦门和福州两地一共有3家医院具备配合东二飞进行空中转运应急救援的功能。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就是其中之一。作为福建省唯一的省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其在规划之初就锚定了“海陆空立体救援”的战略定位。
“我院直升机停机坪可24小时响应救援任务,直接对接抢救区域,将空中转运时间压缩至‘零衔接’。停机坪与急诊、手术室、ICU通过专属通道无缝连接,形成‘空中急救—停机坪降落—2分钟直达抢救室’的黄金动线。”翔安医院院长助理张彤告诉记者,空地一体化的紧急医疗救援网络,能够将医疗救助的触角延伸至偏远地区和紧急事件多发区域。
“未来医院将通过构建‘携医上机’常态化机制,将航空医学专家、创伤救治团队直接投送至海上、高空等救援一线,实现患者‘上机即入院’。”张彤表示,翔安医院还将打造“直升机即移动ICU”的超级急救单元,将黄金抢救时间从“入院后”前移至“登机时”。
布局
从“中转接力”到“区域协同”
报警、集结、飞赴、救援、送抵医院……空中救援的每个环节都联动着多方资源。这种由区域协同进行全方位调度的立体化救援体系,让城市更添了几分安全保障。
近年来,厦门市携手东二飞,将搜救区域织成了一张网,实现闽南周边生命通道的全领域打通。
2020年,厦门市空中救援中心依托东二飞正式运行,构建起以厦门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市的应急救援网络。
空中救援中心成立后,以50至10公里为救援半径,在全市范围内确定2个医疗急救起降点、3个陆域应急起降点,初步形成岛内30分钟、岛外1小时的航空救援圈。
“这有利于充分发挥东二飞空中救援国家队的作用,补齐城市救援体系建设短板。”厦门市应急管理局负责人介绍。
这也是厦门市首创的“部地联合”应急救援模式,即交通运输部与厦门地方联合模式。中心系统管理包括东二飞、政府应急救援力量和企业应急救援力量,承担勘查监测、应急巡航、救援指挥调度、灭火救援、紧急输送、医疗急救及水上搜救等应急救援任务。
“我们准备进一步优化程序,比如在救援报备的同时进行飞行准备,尽可能缩短起飞时间。”厦门市应急管理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市支持直升机起降点仅有10个,未来可能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基础设施与建设,其中包括纳入空管的救援直升机起降用的停机坪、临时起降点等,为救援转运提供更多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