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霞,昨天是母亲节,这是刘阿姨送你的花。”社区钟书记微笑着对她说,手中捧着一束鲜艳的康乃馨。
“霞姐,康孃孃说想你了,喊我们有空去她家坐一坐,聊聊天。”另一名社区干事龙小妹补充道,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温暖。
5月12日,一个周一的早晨。在江北区分局石马河派出所,社区民警陈霞刚刚步入社区警务室,社区姐妹们传递着社区居民的问候和消息。
创新房屋管理系统
陈霞,这位被社区居民亲切地称呼为“霞姐”的女民警,今年39岁,2012年开始干社区工作,到今年已经13个年头。从最初使用厚重的手写登记本记录居民信息,到如今运用智能化的“实有人口管理助手”,她始终走在社区治理创新的前沿。陈霞善于利用科技的力量,通过她独创的“索引入户”和“警网融合”工作法,有效地解决了社区治理中遇到的诸多难题。
市公安局治安总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今年的市公安局全市社区民警技能比武决赛中,她凭借这些创新方法脱颖而出,成为获奖选手中的一颗璀璨之星。
2011年9月,陈霞加入江北区公安分局,至今已在文聚苑社区担任社区民警14年。她回忆起初到社区时,常常携带厚重的本子进行入户登记,操作烦琐且不便,数据更新也不及时。随后,民警们配备了警务通,能够直观查看相关数据,大大提高了便利性。尽管核对信息的时间得到了节省,但民警仍需在本子上记录并上传至系统,这种反复的转换过程依然耗费时间和精力。
以陈霞所在的文聚苑社区为例,该社区位于江北区南桥寺核心地段,面积0.4平方公里,涵盖3个建制小区(22栋高层建筑)。目前社区实有房屋超过4300户,出租房屋700余家,实有人口超过9800人,实有单位200余家。由于户数众多、人口密集且流动性大,精确掌握人口信息极具挑战性。
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我不擅长技术,但我懂得利用技术!”陈霞表示。她的同事方小芳是社区民警中的电脑高手。面对数据处理的不便,他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入户工作的效率。
基于这一需求,方小芳利用公安内网的基础警务平台创建了一个“房屋管理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只需将文聚苑社区的楼栋信息添加进去,系统便会自动生成对应的“入户索引”,并将其打印在2~3页纸上。系统还能以庄户图的形式展示房屋类型和人员情况,每个格子代表一户,排列顺序遵循“从高层到低层”的原则,这与民警乘电梯到顶楼后从上至下的入户习惯相吻合。
“携带方便,信息全面,核对和标注都很便捷。特别是在入户时,可以直接根据索引上的姓名进行核对,无需重复登记,显著提升了入户效率和准确性。我还可以在‘入户索引’上直接做标记。”陈霞表示,这个小系统确实解决了大问题。“入户索引”的最大优势在于能与基础警务平台的数据实时同步,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为了熟练掌握并深入应用这个系统,陈霞将其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这为之后顺利进行“一标三实”数据采集工作提供了巨大帮助。
“从顶楼往下走,索引顺序与电梯动线完全一致。常住人口和租户均有明确标注,一目了然。”陈霞介绍道,2024年该系统升级为“实有人口管理助手”后,还能自动统计人员结构。这个最初仅为便携而设计的“小聪明”,如今已在全区推广,信息采集准确率提升至90%,真正用“小系统”解决了基层治理的“大难题”。
精准信息提升居民安全
“工具只是辅助,想把社区管好,关键还是得看人。”社区民警工作经验,让陈霞深知,要想做好社区工作,就要用心、用情。数据和信息的采集是为了对小区像家一样熟悉,让居民们对民警有亲人一样的信任。
2024年5月,居民吴先生搬家时将价值3000元的红酒遗忘在楼下,返回寻找时已不翼而飞。陈霞接警后,向小区保安了解到,好像是穿藏青条纹衫的微胖老头拿走了。
通过走访,陈霞收集到外来人口、帮子女带小孩等信息,通过与“一标三实”系统里登记的人口信息进行比对,迅速推断出目标人员。十分钟后,她在3栋顺利找到误拿红酒的邻居。原来这位老人热心环保又有回收闲置物品的习惯,看到纸箱以为是废弃物。
“我还认为找不回来呢?没有想到霞姐10多分钟都找回来了,让我吃惊。”吴先生的赞叹,源于陈霞13年积累的“人脸数据库”。在重庆市公安局治安总队推进的“一标三实”基础信息采集工作中,她将冷数据转化为暖服务,既快速锁定误拿红酒的邻居,又精准判断独居老人异常情况。
“陈警官凭一段视频就能认出住哪个小区、几栋几号,比我们还熟悉这里的情况。”小李这样称赞。但陈霞知道,哪有什么火眼金睛,不过是多年的积累,让她对这个小区像自己家一样地熟悉。
这样的故事在文聚苑不断上演。陈霞的智慧和经验,不仅提升了社区治理的效率,还增强了居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她的工作方法和创新精神,成为了社区警务工作中的一个典范,为其他社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电信诈骗案件数量下降70%
在每周二的午后,警务室飘荡着淡淡的茶香。陈霞与她的4名网格员围坐在圆桌边,翻开笔记本,交流着社区生活的琐碎细节:“7栋楼新搬来的住户养了一只大型犬,需要提醒他们注意邻里间的和谐。”“幼儿园门口经常有车辆随意停放,引起了众多家长的不满,我们应该尽快找到解决方案。”……
这种“茶话会”是陈霞和网格员们处理社区各类问题的常规会议,确定哪些问题需要陈霞介入,哪些问题由网格员们负责,特别是关于反诈骗宣传的策略,都会在会议中敲定。
此外,会议中还会讨论如何提高社区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以及如何更好地组织社区活动,增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凝聚力。陈霞和她的社区警务团队致力于构建一个温馨、安全、充满活力的社区环境,让每一位居民都能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和关怀。
“最初,居民们甚至不愿意开门接待我们,但现在,他们亲切地称呼我为‘付姐’。”网格员付宗琼带着一丝自豪地分享着她与居民关系的转变。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正是源于陈霞独创的“1+1”带教法:新入职的网格员在第一个月,她都会陪同他们进行走访;在每一栋楼中物色2~3名“热心群众”作为联系点;同时,建立了一个“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将网格员们自行维护和更新的4000多条数据进行分类处理和应对。
“机制是整个工作的骨架,而情感则是血肉,只有两者协同共情,才能真正实现警网融合,推动群防群治工作的良性循环。”陈霞这样说道。她与网格员们一起深入居民家中调解矛盾纠纷,一起推广“反诈卫士”项目,不仅在工作中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也使得基层治理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社区的电信诈骗案件数量因此下降了70%。
跨国远程办理退休认证
“您尽力为我们解决了许多难题。感谢您,中国警察!”今年1月16日清晨,江北区分局石马河派出所收到了一对澳大利亚夫妇赠送的中英双语锦旗,以此表达对社区民警陈霞长期以来无私帮助的感激之情。
9年前,江北的郭女士与澳大利亚人Dean Gurr喜结连理,并定居于南桥寺。社区民警陈霞在走访社区时,通过基础警务平台对郭女士夫妇进行了登记,并添加了他们的微信,告知他们如有任何需要帮助的地方,可以随时联系。
不久后,郭女士携母亲和丈夫前往澳大利亚短暂居住。这期间,郭女士的母亲需要完成退休人员生存认证,但由于无法及时回国办理,她尝试通过微信向陈霞求助。陈霞在了解情况后,联系了社区工作人员,详细了解了认证流程,并全程远程协助郭女士的母亲完成了认证,及时解决了她的紧急问题。
两年前,夫妇俩携母亲返回中国。由于郭女士的母亲身体不便,需要办理保险证明,他们再次向陈霞求助。陈霞联合社区网格员和街道干部,为郭女士的母亲提供了必要的帮助,顺利地帮她办理了保险。
“陈警官是我们的良师益友。”陈霞以其细致周到的工作态度,赢得了郭女士夫妇在中国的深厚友谊。在日常的走访中,陈霞不仅用英文向Gurr详细介绍了重庆的风土人情,还热心地帮助他处理出入境登记事宜,解决了他们生活中的许多不便。Gurr对中国警察的高效和专业表示了高度赞赏,并亲手将锦旗送到了陈霞手中。
在陈霞的工作中,类似的“超纲服务”不胜枚举:她帮助创业青年整理消防审批材料,为残障人士定制“无障碍办事指南”,还为社区独居老人检查用药剂量。她表示:“数据是冰冷的,但用它服务人必须是温暖的。”
在深夜的值班室,陈霞仍在忙碌地更新系统数据。窗外南桥寺的灯火与电脑屏幕交相辉映,那些跳动的数据方格,正编织成守护万家灯火的智慧之网。
记者手记
一个社区民警的
“双重守护”
看陈霞的电脑屏幕,上面布满了精准的数据网格,手机里则是一幅幅活灵活现的画面:核对药量的老人家、举着反诈宣传单的党员、给邻居送感冒药的居民……科技和温情在这里完美结合。
她不仅用“房屋管理系统”解决了入户采集信息效率低下的难题,还利用“人脸数据库”迅速破案,甚至蹲下身子为视障老人在药盒上做标记:“您尽管找我这个‘黄医生’!”这看似玩笑的话语背后,是无法用数据衡量的关怀。一位97岁的老党员还专门打电话来说:“就想看看你。”这十年的信任,是科技和真心共同培养出来的。
那间堆满杂物的三居室,在系统里显示“无异常”,但陈霞却在桌底下发现了睡着的老人——数据需要实地验证,而老人只认霞姐说的。
滑动着手机屏幕,陈霞的微信朋友圈里一个个温暖人心的小故事让人感动。科技是治理的“加速器”,真心是敲门的“金钥匙”。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陈霞证明了:智能和温情从来不是二选一。当数据有了温度,当服务插上科技的翅膀,“社区平安管家”才能既高效又得人心。
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郑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