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柳宁馨 实习生王梓欣
人形机器人如何破解应用场景匮乏的挑战?
今年以来,多城市举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和马拉松,测试人形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中的智能化水平,同时,支持人形机器人企业和本地制造业企业合作,关注工厂、商业场景下的作业场景以及复杂任务。
比如,4月19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北京亦庄举行。4月24—26日,无锡举办了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而在8月15—17日,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在北京举办。
人形机器人上赛道、进工厂的背后,是行业的多路径测试,但应用场景匮乏成为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面临的挑战。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认为,当前,各地抢抓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机遇,出台相关产业规划,积极推动人形机器人落地应用。从产业规划落地过程看,工业和泛工业场景、商业和家庭场景的人形机器人应用仍需逐步推进。面对人形机器人智能化水平和实际需求的差距,行业需要长时间优化应用场景适配。
城市开启人形机器人“竞速”
早在2023年,工信部就出台《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到2027年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人形机器人行业火热,城市的“竞速”也不断展开。2024年以来,深圳市、无锡市、苏州市、重庆市、浙江省、河南省、北京市、上海市、安徽省、山东省等多个省份和城市已出台具体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划。
深圳期望在三年内实现具身智能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超千亿元。2025年3月,深圳发布《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新增培育估值过百亿元企业10家以上、营收超十亿元企业20家以上,实现十亿级应用场景落地50个以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
北京则期望在三年内具身智能量产总规模率先突破万台。《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具身智能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培育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不少于50家,形成量产产品不少于50款,在科研教育、工业商业、个性化服务三大场景实现不少于100项规模化应用,量产总规模率先突破万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上海是国内机器人研发的重要基地。《上海市促进工业服务业赋能产业升级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创建国家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
目前,上海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涵盖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整机本体以及下游应用终端等多个环节。此前,国家地方共建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上海成立,联合上海大学和清华大学发布了“格物”具身智能仿真平台,为行业提供技术支持。
苏州希望将高端制造与具身智能机器人紧密结合。《苏州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重点培养3家以上拥有整机商业化量产能力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核心产业规模达100亿元,支撑全市机器人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成为全国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区和示范应用样板城市。
无锡明确打造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新高地。4月23日,《无锡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发布,目标三年内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3000亿元,产业集群企业增至200家,打造制造业、特种领域、民生及重点行业典型应用场景不少于300个,成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新高地和“人工智能+”标杆城市。
宁波期望成为国内重要的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应用基地。《宁波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力争到2027年,跻身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竞争力头部城市。产业布局逐渐完善,创建省级人形机器人未来产业先导区,拓展典型应用场景25个,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应用取得实质性突破;产业规模大幅跃升,成为国内重要的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应用基地。
不少城市在2024年以来逐渐开启人形机器人产能提升之路。上海智元机器人公司已推出5款人形机器人,并开启了交付。此外,傅利叶、中电科21所、开普勒等众多上海企业都相继发布了多款通用人形机器人原型机。
在苏州,去年12月26日,乐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产线在苏州启动,也是江苏省首条人形机器人产线。目前,乐聚正处于产能爬坡阶段。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人形机器人正成为未来产业的新赛道,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人形机器人技术正处在从实验室迈向现实应用、规模化量产的关键期。不少重点城市近期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政策不断,折射出当下各参与方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热情,不过,行业仍需要“冷思考”,也需要看到人形机器人发展之路很长,进入下一个成熟阶段需要产业场景的实际应用,以应用驱动研究。
加快探索场景应用
今年以来,各地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新现象包括加快举办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和马拉松、测试人形机器人复杂场景作业,同时,人形机器人企业和本地制造业企业合作、拓展落地场景的案例越来越多。
机器人的产业化落地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在工业和泛工业场景应用,二是在商业场景提供服务,三是在生活和家庭场景中落地应用。
从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看,赛事项目涉及人类生活、工作场景,将机器人的智能交互放在更复杂环境中进行测试和展示。
例如,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竞赛项目分为主体赛事和外围赛事,主体赛事侧重人形机器人技能竞技,包括田径、足球、舞蹈以及物料搬运、药品分拣等项目;外围赛事侧重趣味性和观众的互动性,包括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项目。
无锡举办的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中,既设置竞速跑、越野跑、足球、篮球等竞技赛项目和搬运、智能抓取、室内救援等应用赛项目,也安排围棋、象棋、书法等人机互动项目和机器人售卖咖啡、烧烤等体验活动。
国金证券研报认为,现阶段人形机器人商用领域主要集中餐饮快消、旅游、展馆、教育科研、医疗服务等,场景关注在于智能交互和替代人工培训环节,在小范围的可控条件下能实现少量复杂任务,在展览讲解、科研场景已经落地。极端作业场景以及复杂任务智慧生成仍有待攻克。
近期,不少机器人企业加快和所在城市的制造业企业和服务商的合作,推进更多工业、服务场景的探索。
5 月12日,华为与优必选科技在深圳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推进技术创新与场景落地,加速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家庭等场景的商业化应用。
5月8日,传化集团与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举行。双方将共建机器人材料联合实验室,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与应用落地,构建人机协作的创新生态园区,携手探索人工智能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
5月7日,侨银股份与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举行人形机器人合作项目签约仪式,着力推动三款应用类型的人形机器人(臂)产品首发,包括环卫作业场景、物业管理场景、家居场景等。
在无锡,人形机器人在工厂批量协同作业场景逐渐落地。今年3月,东风柳汽宣布采购部署20台优必选人形机器人,计划上半年完成交付,这将是人形机器人首次批量进入车厂。
优必选科技副总裁、研究院执行院长焦继超曾在解读人形机器人进厂应用时表示,工厂工序的动态调整要求人形机器人具备出色的泛化性,能够适应不同的场景和工况。
根据优必选2024年年报,2024年,优必选聚焦工业应用场景,WalkerS系列率先进入多家知名汽车工厂开展人形机器人实训,完成了自主搬运货物、质量检查、过程材料操作、零件安装、SPS分拣等高重复性的任务。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根据行业内的判断,人形机器人是万亿级的产业。但应用场景匮乏的挑战需要从技术、市场、生态等多维度综合破局,特别是技术突破与场景适配性优化。人形机器人可以在工业制造领域率先落地,如汽车制造、整车装配、物流分拣等场景,积累数据、迭代算法,也可以通过各类比赛集中测试,但需看到,现有技术距离人形机器人真正的落地应用仍有很大差距,在生产制造场景实现可泛化、自适应、高精度、高可靠应用还需要不断的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