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我忙于巡演整天掉头发,老公陪我去上海看中医,中医推荐了一款含何首乌的洗发水……”这是韩国当下顶流明星IU(李智恩)的最新短视频?然而细看账号信息,不难发现都是AI合成的虚假信息,极易让人误导。 近日,小红书专门发布关于整治AI技术滥用的公告。
IU台词突现“何首乌”,张凌赫茯苓膏卖不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明明是韩国明星IU(李智恩)的一段综艺访谈节目,突然她就说起了“老公陪我去上海看中医,中医推荐了一款含何首乌的洗发水……”另一端取自热播剧《爱你》男主张凌赫的台词,也是说着说着就从中医说到养生,从养生说到了某品牌茯苓膏,还打出字幕“健康运动+养生饮食+XX膏”。此外,在某短视频平台,输入“癌症预防”“孩子长高秘诀”等关键词,便能刷出大量标签为“医生讲解”“专家建议”的视频。
明星IU经常推销洗发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咨询了某公司视频工作室AI生成技术专家马斌,他表示,通过技术检测与比对,不难发现其中不少画面均由AI生成,所用形象是从真实公众人物面部提取建模后合成,有的甚至直接模拟套用了知名医生、演员的声音与面孔,进行“深度伪造”,有的地方可谓“丝滑嫁接”,半真半假。值得警惕的是,这类视频掺杂了一定比例的真实科普信息,如引用部分官方数据或医学术语,听起来貌似很有科学依据,让普通观众在短时间内难辨真假。
AI专家认为是“信息污染”,律师表示“涉嫌违法”
“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信息污染行为。”马斌指出,AI合成技术本身具有中立属性,但一旦被用于牟利造假,就可能严重侵害公众知情权和平台公信力。“虚假的医学建议、错误的营养常识,可能直接影响用户健康判断,后果不容小觑。”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类视频背后往往关联着引流、带货甚至非法推广保健品等商业链条。有的账号先通过“名医讲解”积累流量,再引导用户点击私信或跳转至第三方平台,实现变现目的。还有部分视频直接捆绑商品,利用AI合成的“专家”口吻推荐所谓“包治百病”的偏方和产品。
张凌赫卖茯苓膏?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平台对于AI伪造内容的识别和处置手段仍存在滞后,一些视频虽涉嫌虚假宣传,却因合成技术高超,未能第一时间被识别下架。
对此,上海中联(南京)律师事务所王云霞主任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AIGC)在内容创作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但AIGC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风险,如识别难度、虚假信息、侵权问题等。今年3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该办法规定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包括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恶意删除、篡改、伪造、隐匿生成合成内容标识,不得通过不正当标识手段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王云霞指出,若视频平台充斥着大量AIGC制造的不实信息,势必会影响平台自身的形象和名誉,造成多方面有形无形损失;而制造不实消息的发布者将会因侵犯他人名誉权、虚假宣传、未规范标识等违法行为被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希望通过平台、用户的共同努力,推动AIGC技术在互联网行业中的正向传导,发挥更大的正向价值和作用。
小红书发布治理公告,对13个违规账号禁言处置
记者注意到,就在两天前,小红书“薯管家”发布了关于整治AI技术滥用的治理公告。公告称,为维护清朗网络空间,营造积极健康、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小红书积极响应中央网信办、上海市委网信办关于“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的要求,重点聚焦利用AI批量生产虚假内容涨粉、利用AI起号引流带货、售卖AI起号课程、售卖AI账号等违规行为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切实履行平台责任,深入清理违规问题。本阶段具体治理情况如下:
针对“利用AI生成低俗猎奇视频”“AI生成虚拟外国幼儿教育专家教授育儿内容”“AI视频账号售卖教程”“AI账号秘籍传授”“引导规避平台AI标注”“转让、销售AI虚拟账号”等各类违规内容加强排查清理力度,共清理违规内容265条,对@IU干跨境等13个违规用户予以禁言处置。同时严厉打击转让、售卖、出租网络账号行为,加强AI生成内容监测甄别。
后续,小红书将持续加大对各类涉AI生成相关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不断升级完善平台内AI领域相关的内容治理能力,包括AI识别能力建设。欢迎小红薯们积极参与平台共治,在合理合法使用AI创作的同时积极对AI生成内容进行标注声明(在“自主声明”勾选“笔记含AI合成内容”),让我们共同打造清朗、有序、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
据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已有部分短视频平台开始尝试引入AI内容标识机制,对上传视频进行溯源与分类管理。然而,在AI技术门槛逐渐降低、合成内容日益逼真的当下,仅靠技术手段远远不够。记者注意到有网友留言表示,建议有关社交媒体平台设置AI专区,加以区分,规范管理。
“公众也要提高媒介素养。”业内人士提醒,在面对貌似“专业”的短视频时,切忌盲目相信,应学会从官方权威渠道获取科普信息。同时,也呼吁教育、医疗等专业机构加强正向引导,避免伪科普变成流量骗局的外衣。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范晓林 朱君贤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