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印度与巴基斯坦冲突后的行为,向世人展示了“精神胜利法”的真谛——“赢了你,输了世界又如何”。不过这并非孤例,与印度渊源颇深的英国,也秀了一把。
据央视报道,4月份,英国皇家空军公布了其第六代战斗机项目——“全球作战空中计划”的最新渲染图。而就在印巴冲突的几天前,英国航空领域权威期刊《航空航天》(AEROSPACE)5月最新一期的封面图,也展示了这款由英国、意大利和日本三国联合开发的GCAP第六代战斗机的局部概念设计图。但吸引人眼球是其位于座舱下方的机身上,涂了19个“击落标志”,而且放大一看,竟然全是与中国相关的战机和无人机。这不禁令人“佩服”这本刊物,它对这架还停留在PPT阶段的六代机的想象力,也不怕砸了东家“英国皇家航空学会”的招牌。
击落标志—小图标有大学问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图标也会引发讨论甚至争议,那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击落标志。
击落标志,也称作击杀标识,或者任务符号、胜利标志,即战斗机或轰炸机侧面涂抹的各种特殊符号。对于战斗机而言,击落标志通常意味着空战中击落的敌机;对于轰炸机而言,这些符号用来表示在特定任务中针对地面目标投掷的弹药量以及摧毁的目标。
开这一风气先河的是美国人。1918年,美国飞行员阿兰·温斯洛击落了美国航空史上第一架敌机——德国的“信天翁”。战斗结束后,温斯洛在中队的徽章上画了一个小十字。这一做法迅速在其他美国飞行员中传播开来。
美国飞行员阿兰·温斯洛。(资料图)而真正将这种行为发扬光大,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军的击落标志一般是根据被击落战机国籍来画。如击落日本海军航空兵飞机,就在座舱盖下画上日章旗一面,击落一架纳粹德国飞机,就画上纳粹国旗一面。这种方式也影响到英法及澳大利亚等盟友。
1944年7月,波兰裔美军王牌飞行员弗朗西斯·加布莱斯基坐在P-47战斗机驾驶舱里。机身上的28个标志代表确认被他击落的纳粹德国战机及机型。按美军当时的标准,击落5架敌机就算得上是王牌飞行员。
而作为二战期间出产最多“王牌飞行员”的纳粹德国的飞行员,包括总击落数达到惊人的352架的史上头牌飞行员哈特曼,他们的习惯是在机尾画一道白色竖线代表一次击杀。这些标记被称为“击落杆”(Abschussbalken),意思是“击落的短线”。不过少数人会在短线上方添加一些小符号来表示敌机的国籍。红色的五角星代表苏联飞机,白色的五角星代表美国飞机,带点的圆圈代表英国飞机。
纳粹德国军机上的击落标志。(资料图)苏军则喜欢使用实心五星作为击落标志,空心五星作为击伤标志。像下面图片中这架苏军战机,它是二战时期盟军中的“头牌”阔日杜布(后成为苏联空军元帅)的座机,机身上涂了62颗星,还漆上了三枚“苏联英雄”勋章。
这种方式也影响到了中国空军。相信参观过位于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人,都会注意到一架米格-15战机,它就是王海将军的座机,其座舱下方有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获得的4颗红星击杀标志及5架击伤标志。
击落标志可能并不意味着“击落”
二战后,随着航空领域特别是军用飞机事业的蓬勃发展,击落标志也被多国空军继承和发展,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图案多样化
由于这一时期大规模战争相对减少,使得击落标志基本不采取二战时期的国别或者简单图案作为标注方式。
而且随着军事装备的发展,以及空中军事力量的任务多样化,击落标志加入了被击落或击毁的武器装备外观轮廓的图样,或者与任务相关的概念图标。
2007年9月,以色列发动代号“果园行动”的突袭,摧毁了位于叙利亚代尔祖尔的核技术中心。出于保密的需要,以色列直到2018年才对外界公开了该行动。为了表彰参战部队,以色列人为当年参与行动的F-15I战机上补刷了特制的行动纪念标记。
被补上行动标记的以色列F-15I战机。该标志以叙利亚国旗中的红黑色作为配色,中间带有放射性标识,象征着这次行动打击的国家和目标类型。
·涂上标志不代表真“击落”
在和平时期,战争行动不常有,但实战化的演习却常常举行,所以各国军队普遍将演习中的“战绩”也化作击落标志。
近些年,美军五代机F-22被视为全球战机的战力“天花板”,经常在各种实战演习中刷出“N:0”的战绩,能“击败”它就可以让美军其他战机或者盟友空军“吹一辈子”。目前已知的两次F-22在演习中被“击落”,外界都是靠相关的击落标志确认的。
德国空军这架“台风”战机曾在“红旗军演”中击败F-22,而且不止一架。
2009年2月,美国安德鲁斯空军基地电子战感知展示日,一架E/A-18G“咆哮者”电子战飞机座舱下方涂有一架F-22战机的击落标志。
这种标志虽然并非真的击落,但对于通过演习鼓舞飞行员的斗志和勇武精神,还是有非常大的激励作用的。特别是以相对落后的机型“击落”更先进的战机,的确是值得用标记下来大书特书。
·放飞自我
在一些西方国家的空军中,为了给自己的战机或军用飞机添加个性化元素,大家也会天马行空开启创作,有突出战绩的,也有纯属“恶搞”的。
下图这架美国海军的E/A-18G电子战机的机身上,就涂着一个人奔跑着被雷击的标记。这是因为它在行动中截获了一名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头目的无线电信号,并精确定位了其藏身之地,引导友军进行“斩首”。
下面这个就纯属“奇葩”型了。这架加拿大空军的CF-18“大黄蜂”战机,前后折断了2根加油管的授油管尖端,也被当做“特殊战机”涂上了机身,表明自己是个“折油管天使”,让人忍俊不禁。
英意日六代机“幻想”的背后……
言归正传,对于英国《航空航天》杂志极具争议性的封面图,究竟是炫耀还是“恶搞”?
首先,这毫无疑问是极具挑衅性的举动。对于战机外形及轮廓稍微敏感的人都能辨识出,这架由英国、意大利和日本正在研发中的第六代战机项目“全球空战计划”(Global Combat Air Programme,GCAP),其机上的19个标记,全都影射的是中国战机,既包括有人机也有无人机,这说明三国仍是以中国作为“假想敌”展开对GCAP项目的研发,毫不避讳其作战想定和针对性,就是一种冷战思维的延续。
其次,英国、意大利和日本,可能还没有对六代机的特性给出一个全面、系统性的定义,也就是究竟需要一款什么样的六代机?需要它执行怎样的作战任务?需要为此构建一个怎样的作战体系?
这架GCAP战机虚构的19个击落标志,包括了7个无侦-7和两个攻击-11的标记,说明研制方对于未来空战中无人机扮演的角色有一定认识,甚至也意识到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独特优势。但与此同时,英意日仍在幻想通过设计一款“超级战机”,实现对有人和无人平台的“包打天下”,这显然还是一种传统思维,对未来空战中有人和无人平台间如何分工、如何实现无缝切换,以及六代机与有代差的本方战机如何实现协同作战等问题欠缺思考。
无论是欧洲国家还是日本,都没有独立研制五代机的经验和技术积累,“跳级”研制六代机显然要面对诸多技术难题和不确定性。但这三家不踏踏实实搞研发,却用还停留在“PPT”阶段的战机搞“精神胜利法”,绝对不是科学严谨的做法。
2024年7月,GCAP概念模型亮相英国范堡罗航展,肉眼可见的垂直尾翼还未摆脱五代机的影子。
第三,这张图片凸显了英意日三国对中国的轻视和误判。19个击落标志中,除了有歼-20,还出现了“银杏叶”和“褐雨燕”的身影,传递出的潜台词就是,即便对方是六代机型,我也能“战而胜之”。
过去,由于中式装备缺乏实战亮相的机会,让外界无法正确评估其真实战力。但就在日前发生在南亚地区的一场短暂的冲突中,中式装备成体系化的亮相,打出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战绩,甚至被认为是空战规则变革者,让传统意义上的空军强国倍感压力。
而就在英国期刊用图片搞“精神胜利法”的时候,中国的两款新型战机正紧锣密鼓进行各种飞行测试,说明我们能有如今的成绩,是广大科研人员通过勤奋努力和艰苦攻关,一步一脚印踏实得来的。按照当前的节奏,中国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装备六代机的国家,完成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历史性跨越。
总之,这次无论是杂志方面还是三国研发企业的行为,无论是出于地缘政治目的还是市场竞争目的(毕竟GCAP一开始就在畅想对外出口),妄图用“精神胜利法”贬损中国军队或装备,都是愚蠢至极的做法,它们终将为自己的短视和战略误判付出代价。
特约作者丨肖霖
上一篇:4车违停致他人出车祸被判担责8%
下一篇:全民健身 你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