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四、五月是属于咖啡节展的季节。不久前,在上海来福士广场商场与办公楼之间的连廊上,一个仅有20个咖啡摊位的市集却吸引市民无数,办公楼白领都说:“从来没见过连廊有这么多人,稠密得下不去脚。”
上海来福士广场开业20余年,是很多市民游客来人民广场商圈逛游的必到之处,承载着城市记忆与商业辉煌。正是这样一座成熟的商业体,建立属于自己的市集IP还是头一回。因为成功的市集需要长期投入,以固定频率的活动吸引稳定客群,而这也是人民广场区域商业楼宇想盘活沿街面露天区域时,普遍遇到的难点:活动报批手续多、流程周期长、多个部门来回跑……
街镇吹哨,部门报到。在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举办的楼宇经济座谈会上,企业直抒胸臆,提出诉求,街道干部迅疾搭建平台、整合资源,联动区城管执法局、区消防支队、区灯景所等职能部门跨前参与,将分散审批变为集体辅导,将一整年活动“打包式”审批。从提出需求到项目落地,仅用时一个半月,上海来福士广场首期“人广绿洲”市集便热闹开场,激活城市街区烟火气。
首期“人广绿洲”以咖啡为主题。采访对象供图老连廊的新生机
人民广场站是上海最繁忙的轨道交通换乘点之一。许多周边居民和白领走出了经验,出站后都习惯于从来福士商场与写字楼之间的一座连廊穿过,不仅因为这里能遮阳避雨,而且还可以在商场内拥有多元丰富的购物体验,极为便利。
天然形成的人流量与消费习惯弥足珍贵,何不将连廊充分利用起来,定期举办市集活动?当上海来福士广场项目负责人郁文宜在楼宇经济座谈会上提出自己的设想时,得到在座众多同行的呼应,因为人民广场商圈的商场大多历史较为悠久,户外空间紧凑,想要开展活动并不容易。有一种“流量悖论”制约了户外市集经济的活力。一方面,流量优势给足经营主体动力创新经营模式和业态形式;另一方面,流量太大导致管理手势趋紧,活动报批流程繁琐,让企业望而却步。
而来福士广场提出利用连廊开设市集,则是有充足准备与考量的。郁文宜介绍,连廊诞生之初本是一个行人通道,近年来商场启动内部焕新改造和外立面更新,其中针对连廊进行了功能改动,将生活垃圾房、设备间转入地下,2家轻餐饮店开张,驻足的客人渐渐变多。“今年,我们为它取了个名字‘人广绿洲’,和人民公园遥相呼应,希望这里能成为都市白领小憩放松的地方。”郁文宜说。
首期“人广绿洲”以咖啡为主题。采访对象供图设想一出,大家都觉得眼前一亮。“我们把企业需求整理成了清单。”南京东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熊静介绍,企业拿出了营造市集IP的年度计划,活动丰富紧凑,但也需要方方面面考虑周全,因此街道牵头,将城管、市场监管、消防等部门以及活动主办方、企业代表多次开会和实地考察,商讨活动的细节和方案。在场地安排上,充分考虑了人流量和摊位布局,精心规划活动空间,确保商家能够顺利经营,市民能够便捷游览。在安全保障方面,协同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进行全方位监管,为活动筑牢了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
20个市集摊位的名额,很快就报名满了。郁文宜介绍说,首期活动以咖啡为主题,一众精品咖啡店在现场提供现萃咖啡,在氤氲咖啡香里,“人广绿洲”市集的声量一下就打出去了。
营商服务做乘法
“你们有成系列的活动,可以打包报批。”协调会上城管部门工作人员的一句话,让“人广绿洲”市集的筹办效率有了指数级的提升,企业提交年度市集计划,年内即可免于重复报批审核,啤酒节、美妆节等都已经在筹备招商中。
街道搭建平台,多部门召开座谈会回应经营主体诉求。采访对象供图这也让各方对“人广绿洲”有了更多的期待和思考。
过去,企业向不同的部门递交审批,各部门缺少“通气口”,对于创新和大胆的活动设计,态度较为审慎。而有了街道搭建平台,彼此之间则有一种要“办成事”的心气。熊静感受颇深:“大家坐在一起,不会说‘你这个可能不行’,而是指导企业做提升,因为大家的目的是相同的。”
上海加力提速推进2025优化营商环境“十大攻坚突破任务”中,提出支持街镇营商环境建设,要打通“最后一公里”。“大家现在需要的是信心。”郁文宜感受到区域的营商环境日趋向好,“人广绿洲”的成功举办给了很多人信心,“企业的主动创新,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一个成功的案例打开了一个区域的发展希望”。
如果说“人广绿洲”是一个特例,郁文宜还期待能将这一审批流程固化,“可以是多部门联审模块,或是可选择式菜单,这样即便不知道‘人广绿洲’的故事,也能办成自己的活动。”
作为服务企业发展的“身边人”,南京东路街道将强化“街镇吹哨、部门报到”协调机制提升服务效能积极发展活力街区,对店招、外摆、户外餐饮、夜间经济等业态,优化审批流程,制定合规指引,落实包容审慎监管,合力激活城市烟火气。
原标题:《咖啡香漫连廊,市集整年规划“打包式”审批获企业点赞》
栏目主编:祝越 文字编辑:张晓鸣
来源:作者:文汇报 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