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制作传播涉军谣言需负法律责任!”近段时间,印巴军事冲突备受关注。纵观网络平台,围绕这一事件,也出现了相当多关联中国的内容。特别是一些视频,以中国自研的新一代隐身战机歼-20画面,配上耸人听闻的标题大肆传播,对此,“人民空军”出面打假,实锤大量信息均系谣言。
军事话题向来自带流量,特别是在世界并不太平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对涉军信息愈加关切。一些自媒体嗅到了流量的味道,为了迅速抓住眼球、冲上热搜,不少账号日日炮制“军事爽文”、杜撰军事史实、编造军事谣言,硬拗出掌握“内幕消息”的造型。从地区冲突到大国博弈,从作战部署到国际局势,怎么极端怎么编、怎么有量怎么演,附以AI炮制的视频,“赢麻了”“赚翻了”一通咋呼。涉军信息本就事关重大,这些虚假内容横行舆论场,不仅会误导公众对我国外交政策、军事立场的理解,还很容易被某些境外势力当枪使。
当然,谣言生产远不只专注涉军一条“赛道”。社交媒体盛行,智能手机普及,实现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用户生产带来了网络内容的极大丰富,却也持续弱化着传统的“把关人”角色。特别是在一些聚合类平台上,编辑更多担任着一个转发的“工具人”角色,鲜见传统主流媒体编辑的信息核查与价值判断功能。久而久之,真与假、虚与实的界限变得愈发模糊,每个领域都有大量虚假内容。尤其进入人工智能时代,语音模拟、人脸替换、场景生成“一键即成”,造谣传谣几乎零门槛。借助AI工具“文生图、图生图、图生视频”的起号操作比比皆是,在流量逻辑下操纵了舆论场的走向。
针对网络谣言,相关整治一直在进行,网络平台也在健全辟谣机制。比如,有的在热点事件中加强人工研判与核实,有的鼓励用户参与争议内容“打标”,有的加大与其他辟谣平台的合作联动。种种尝试值得鼓励,但总的来看,以上还多是“亡羊补牢”的思路,等到着手治理时,自媒体已经收割了流量,误导了认知,哪怕“禁言封号”,很多现实影响也难以挽回。正如治理河水污染首先要排查污染源,要想把谣言危害降到最低,平台必须关口前移,在更深层次的算法上“升级打怪”。
今天的社交媒体“推荐就是一切”。即便不少平台宣扬“算法推荐”客观中立,但明眼人都清楚,平台做的是流量生意,什么内容火了、哪个主播更受欢迎,背后也体现着平台的态度。可以说,算法早已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程序问题,背后关乎一个企业的价值判断。面对谣言难题,平台是时候优化出一套“负责任的算法”了。比如,降低虚假信息的曝光率,加大对媒体、专业人士等权威声音的支持力度。当然,这个过程不能全然寄望于平台的自觉,相关部门也要予以引导,拿出对待主流媒体的严谨程度对待网络平台,一把尺子量到底,建构健康的舆论生态。
有社会心理学家曾总结了一条谣言产生公式,“事件越重要、越不确定,就越能够形成强烈的谣言。”几经修订后,公式里又加入了一个关键因素——批判能力。也就是说,如果公众有很强的批判能力,能够识别信息中的假象,谣言也不会得以大范围传播。这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警示。社交媒体也好,人工智能也罢,对那些高度情绪化、口水化又无权威信息支撑的“爆料”多点冷静,我们才不至于被牵着鼻子走。
图源:人民空军微信公众号、视觉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