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东一考生为救发病同学错过春季高考”一事,在舆论场上引发不少人的关注。据闪电新闻报道,5月10日早上,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2022级学生姜昭鹏和同学于8点10分搭乘网约车前往考点,准备参加山东省职教高考。但在他上车1分钟左右的时候,同行同学因突发心梗休克倒在姜昭鹏身上,并伴随癫痫、心脏骤停等症状。在这一紧急时刻,姜昭鹏利用在学校专业课中学到的急救知识,对发病同学持续进行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虽然他的义举挽救了同学的生命,但因为迟到而未能参加当天上午的语文考试。
绝大多数网民都认为,姜同学品质高尚,救人一命远远胜过一场考试的意义。正如他所言,“考试一次没考还有下一次,但是同学的生命只有一次,错过了就不会再重来”。但是,春季高考对一个普通考生来说,也是人生的重要时刻,错过实在遗憾。
面对不少网友的关切和呼吁,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在5月14日发布消息:“当地教育招生考试单位和山东省城市服务技师学院核实情况属实。经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将按照规定程序启用春季高考语文科目副题,安排姜某参加考试。”
客观而言,考试时间是硬性规定,一旦迟到,超过考场的规定时间,任何人以任何理由都不能进入考场。考场不允许迟到的姜同学参加考试,也是遵守规则的表现,这并没有错。
与此同时,考试制度本身也应具有弹性和善意,是否可以让具有正当理由的迟到考生“再考一次”,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特殊情况下启动考试副题,并非没有先例可循,突发自然灾害是比较常见的因素。比如,2020年7月,因严重洪涝灾害,教育部同意安徽歙县高考启用语文、数学科目副题进行考试。而这次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的回应,则是在以政策力量来鼓励人性中的光辉与善良,这对在社会上弘扬见义勇为的精神,做好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如何兼顾考试管理的严肃性与灵活性,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若不能很好地协调这一关系,可能导致考试制度变得过于僵化、死板,或会让一些人借机钻了空子。结合实际情况,把握好“度”,是十分关键的。
因此,还需在刚柔并济中提升考试的公平性。比如,“迟到不得入场”是不可更改的规则,考生无法准时到场,不论出于何种理由都不应再进场。但在事后,如果能确认许多考生都因不可抗力而迟到,或者个别考生因为见义勇为与应急救助而迟到,就理应开启备用卷。
高考命题实施备用卷制度,为的就是尽可能化解考试的不可控因素。毕竟,类似的事情过去有过,未来恐怕也不会消失。而面对特殊情况,能在第一时间给见义勇为的年轻人送去温暖与抚慰,便是以实际行动倡导善行义举。
简而言之,妥善解决好“特殊原因导致考试迟到”的问题,在保障考试公平性的前提下,体现了考试制度的温情与善意。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