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理响中国·读懂中华文明”系列理论视频正式上线。本期视频《中华文明在创新中迈向未来》邀请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中国哲学教研室讲师李毅,带您从哲学基础、科技文明、精神文明三重维度解读中华文明的创新基因。
本期嘉宾
李毅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哲学教研部中国哲学教研室讲师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我们可以从哲学基础、科技文明、精神文明等层面,来具体地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
哲学基础
中国传统哲学提倡创新。在中华文明的源头性经典《周易》中,就已经洋溢着“革故鼎新”“日新之谓盛德”的创新精神,“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无畏品格。中国传统哲学对创新的崇尚,源于对宇宙天道的深刻理解。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宇宙天地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的系统,生生不息,日新又新。人类的身体自然而然地参与着宇宙天地的自我更新,人类的精神也应当效法宇宙天地,健动不已,辉光日新,这是对宇宙的最大礼敬,也是“天人合一”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哲学中也蕴含着卓越的辩证思维,认为事物总是处于不断转化之中,任何事物都有可能遭遇到困难和瓶颈,在这样的时刻尤其需要创新思维来开辟新的局面,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传统哲学深刻认识到,创新不是对已有者的简单否定和抛弃,而是建立在对已有者充分继承的基础上,最终指向永续发展的。因此,中华文明是在连续的基础上创新,并在创新中不断实现连续。
近现代哲学家冯友兰曾说:“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旧亦新,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出自于《诗经》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一言,确实能够很好地概括中华文明中连续性和创新性之间的深刻关联。
科技文明
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通过不断创新,持续更新着自身的物质文明和科技文明。《周易·系辞》中记载了上古先民进行渔网、农具、舟车、房屋等各种发明创造,改善自身生活的实例。问世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周髀算经》《甘石星经》《黄帝内经》等著作分别显示出中华先民在数学、天文学、医学方面的卓越成就。
从西汉时期到唐宋时期,中国科技迎来了一次又一次大爆发,造纸术、印刷术、火药、航海用指南针相继得到发明、改进,并在各领域得到广泛运用。东汉时期已经正式出现的瓷器在唐宋时期也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并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域外,成为中华文明的世界名片之一。明朝前期,中国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郑和七下西洋即是明证。著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认为,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马克思也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是“为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18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在科技方面一度超越了中国,但19世纪中叶以后,我国又奋起直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突破。步入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全面发力,在基础科学、量子科技、航空航天、地球科学、5G/6G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新能源与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了和西方科技并跑乃至领跑的历史性成就,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再一次得到凸显。
精神文明
在先进的物质文明、科技文明的基础上,中华民族创造了恢宏灿烂的中华文化,构建起丰沛充盈的精神世界。《系辞》记载了中华先民创造文字,走出结绳记事时代的文明突破。随后出现的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和隶书等,诉说着中华民族文字演进的光辉历程。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人的文学表达一直在创造新的内容、新的形式。历代音乐、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一起彰显出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世界。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华民族在苦难中不断探索中西会通的道路,最终在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领导地位。新时代以来,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创新中不断形成。
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历史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新精神的民族,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在创新中一路走来,也必将在创新中迈向未来。在新征程上,我们一定能够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下期将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讲师吕存凯带我们解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敬请期待。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下一篇:紫光集团赵伟国,死缓